2020, 37(2).
摘要:本文综述了可用于UV-LED光固化体系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光引发剂及其衍生物(硫杂蒽酮类、二苯甲酮类和酰基膦氧化物)、新型基团的光引发剂(咔唑基、萘酰亚胺基、吩嗪基、苯丙二茂基、咪唑基和三嗪基)以及高分子光引发剂。传统光引发剂的改性和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可以提高引发剂的稳定性。新型光引发剂的吸收波长与UV-LED光固化的发射波长匹配性较好,但该类光引发剂常需要加入助剂。此外,描述了氧阻聚对光固化体系的影响,指出了目前UV-LED光引发剂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发展应用前景。。
2020, 37(2).
摘要:甲醇制烃类(MTH)反应是从非石油路线出发制取各种烃类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价值,已成为煤基替代能源标志性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对甲醇制烃类反应机理的认知、反应步骤的确认仍存在巨大争论,复杂的反应网络限制了对反应机理的分析和证实,因而减缓了反应过程的反应器设计和工艺开发进程。本文从直接机理和间接机理两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MTH反应机理研究的主要进展,着重介绍了已被广泛接受的烃池双循环催化机理。MTH烃池机理涉及6个主要的化学过程—烯烃甲基化、烯烃裂解、氢转移、环化、芳烃甲基化和芳烃脱烷基化。系统了解该反应机理为精准设计催化剂的晶体型貌、尺寸和孔道结构、调控酸性位点的分布等提供理论依据,为这种复杂反应催化剂构-效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这对煤化工发展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20, 37(2).
摘要:摘要:紫外线是导致皮肤光老化的主要因素,寻找和开发能够有效防护皮肤老化的天然产物已被广泛重视。本文从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以及光老化发生的机理入手,通过吸收紫外线、抗皮肤光氧化、调节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抑制色素沉着、缓解皮肤炎症、调节细胞自噬等多种途径,对不同来源的植物提取物及其特征化合物延缓皮肤光老化的作用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天然产物在功能性化妆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赵宝东 , 闫峥峰 , 刘亚静 , 汪营磊 , 高福磊 , 肖川
2020, 37(2).
摘要:咪唑基含能化合物是目前高能化合物的重要研究方向,而5-氰基-4-氨基咪唑是设计、合成新型咪唑联四唑类高能高氮化合物的关键中间体。以5-甲酰胺基-4-氨基咪唑(AICON)为原料,经其与三氯氧磷(POCl3)的脱水反应获得了5-氰基-4-氨基咪唑(AICN),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物料物质的量比,使得AICN的收率>65%,纯度(HPLC)>99.5%。此外,采用NMR、I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确征,利用热重分析法研究其热性能。结果表明:AICN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以POCl3为脱水剂,n(AICON):n(POCl3)为1:10,反应升温模式为先快速升温至80~85 ℃,维持反应30 min,然后降温至70~75 ℃,维持反应1~1.5 h;AICN在40~1000 ℃温度区间存在两个失重过程,对应的热分解温度区间分别为40~400 ℃和400~1000 ℃、热失重分别为19.8%和60.7%、热分解峰温分别为256.5和698.4 ℃,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2020, 37(2).
摘要:采用水热法,以聚乙烯亚胺(PEI)为表面改性剂,合成了水分散性较好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PEI NPs)。考察了溶剂组成、反应时间、PEI分子量与加入量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V(H2O):V(EG) = 1:1,PEI(Mw = 10000)用量为1.2g,并于200 ℃反应8 h为最优合成条件。随后在UC@PEI NPs、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存在下,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发生自由基聚合,制备复合水凝胶,采用SEM、拉伸试验机、发光光谱仪进行形貌、机械强度和发光温度响应性的表征。结果表明:该互穿网络结构复合水凝胶反复脱水溶胀后,材料保持完好,平均脱水率和溶胀率为81.18%和61.38%;应力作用下的应变量达到251.10%,机械强度为38.09 kPa;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当温度从20 ℃升至48 ℃时,540 nm处(Er3+, 4S3/2 → 4I15/2)的发光强度减少42.64%,而当温度下降,发光强度可逆回升。说明该复合水凝胶具有可逆的上转换发光温度响应性,材料稳定性和拉伸性良好,并且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2020, 37(2).
摘要:以2,6-二氨基甲苯、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3,3',4,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为原料,间甲酚作为溶剂,经一步法高温共缩聚,制备一系列可溶性共聚型聚酰亚胺(MPI)。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和紫外-可见光分度计(UV)等测试仪器对MPI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红外与核磁的数据说明成功合成了含甲基结构的聚酰亚胺;该系列的含甲基聚酰亚胺在室温下可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氯甲烷(CH2Cl2)三氯甲烷(CHCl3)、二甲基亚砜(DMSO)等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并随着联苯酐的含量增加溶解性降低;同时该系列MPI制得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学透过性能,在紫外光波长450 nm时的透过率均在74%以上,截止波长在350 nm左右;该系列MPI的起始分解温度均大于457 ℃,800 ℃氮气氛围中的焦炭产率均大于63%,玻璃化转变温度在260 ℃~285 ℃之间,表现出优异的热学性能。此外,MPI-1~MPI-4薄膜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其弹性模量在1.7~2.1 GPa,拉伸强度在89.7~120.6 MPa,断裂伸长率在19.7%~28.4%。
2020, 37(2).
摘要:以粒径500 nm的BaTiO3微球为原料,醋酸纤维素(CA)为粘合剂,制备了具有反射及扩散功能的BaTiO3/CA双功能膜,并利用SEM、接触角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BaTiO3/CA双功能膜进行了表征。考察了BaTiO3形貌、m(CA): m(BaTiO3)、搅拌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固含量、湿膜厚度等对双功能膜形貌、扩散性能及光反射率的影响。制备BaTiO3/CA双功能膜的最佳条件为:BaTiO3采用微球, m(CA): m(BaTiO3)=0.05,搅拌时间不少于4 h,表面活性剂为Triton X-100,添加量为20 μL/ 10 g (Triton X-100/ BaTiO3),固含量44.9%,湿膜厚度0.4 mm。此条件下制备的双功能膜平整、光滑,热稳定性良好。血清经双功能膜扩散至自制试剂层后,反应形成的斑点颜色均一,5个平行样品反应斑点直径的标准偏差SD为0.055,说明扩散均匀且重复性好。此BaTiO3/CA双功能膜在460~800 nm波长内的光反射率大于97.5%。以此膜制备的葡萄糖(GLU)、尿酸(URIC)试剂的线性范围较利用TiO2/CA双功能膜制备的更广,试剂更为便捷。
2020, 37(2).
摘要:以氧化石墨烯和SnCl2为原料,通过微波水热法合成了石墨烯/SnO2复合材料(GS),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吡咯在Si粉表面原位氧化聚合制备了Si@PPy包覆结构(SP),最后通过微波水热组装法制备了石墨烯/SnO2/Si@PPy复合材料(GSSP)。采用SEM、TEM、XRD、Raman和BET对GS、SP和GSSP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以GSSP复合材料为负极组装半电池进行倍率、循环、CV和EIS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SSP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放电和充电的平均比容量分别为948.44和869.63 mAh/g。1000 mA/g电流密度下,经过400次循环放电和充电的比容量保持率高达90.69%和89.34%。
2020, 37(2).
摘要:以纳米SiO2为微纳结构改性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黏合剂、Sm2O3为功能颜料,通过合理的涂层结构设计,采用刮涂法制备得到了具有超疏水特性的PDMS/Sm2O3复合涂层。分析探讨了PDMS和Sm2O3配比、纳米SiO2添加量及表面微纳结构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DMS和Sm2O3配比(质量比)对涂层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当m(PDMS):m(Sm2O3)=6:4时,涂层对1.06 μm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可低至58.8%,涂层的水接触角可达到113°,要明显高于传统聚氨酯基近红外吸收涂层的水接触角。通过在PDMS/Sm2O3复合涂层表面涂覆具有明显乳突状结构特征的PDMS/SiO2微纳结构层,可使涂层实现超疏水特性。PDMS/Sm2O3复合涂层表面经SiO2质量分数为30%的PDMS/SiO2微纳结构层涂覆后,其水接触角可增大到158°,滚动角可低至4°,同时具有较低的1.06 μm近红外反射率(61.4%)性能。
2020, 37(2):0-0.
摘要:采用不同有机配体(对苯二甲酸,2-硝基对苯二甲酸、2-氨基对苯二甲酸、2-羟基对苯二甲酸),利用剂热合成法合成锆基MOFs结构UiO-66及其衍生物,添加不同的调节剂(甲酸、乙酸、苯甲酸和盐酸)调节锆基MOFs结构。采用XRD、SEM和FT-IR等对锆基MOFs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不同的调节剂和添加量对锆基MOFs形貌特征和结构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调节剂的不同对锆基MOFs结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盐酸和乙酸混合调节剂能显著提高UiO-66的结晶度,当n(调节剂)∶n(ZrCl4)=30∶1时,苯甲酸调节剂可以获得尺寸为500 nm结构规整的UiO-66八面体晶体,甲酸调节剂将UiO-66的比表面积由1173.3 m2/g提高到1973.8 m2/g。选择3种锆基MOFs作为酯化反应催化剂,UiO-66-NH2催化活性较好,其游离脂肪酸转化率为50.7%,用KOH催化酯化油反应得到的生物柴油产率为51.6%,脂肪酸甲酯含量达99%以上。
2020, 37(2):0-0.
摘要:以FeSO4·7H2O为原料,2-溴代异丁酸为表面改性剂,加入乙二胺调节pH至9,得到表面含引发剂的γ-FeOOH纳米粒子(γ-FeOOH-Br);采用表面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SI-ATRP),在γ-FeOOH-Br纳米粒子上接枝具有双重响应型的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PDMAEMA),得到γ-FeOOH-g- PDMAEMA纳米粒子刷;以其为Pickering乳化剂,制备了双重响应型的Pickering乳液。通过SEM、TEM、FT-IR、TGA、Zeta电位及粒径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粒子刷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pH和温度响应性能。结果表明,γ-FeOOH-Br及γ-FeOOH-g-PDMAEMA均为针状,γ-FeOOH-Br长约700 nm、宽约50 nm,γ-FeOOH-g-PDMAEMA的长宽分别增加到710 nm和80 nm。PDMAEMA成功接枝在γ-FeOOH纳米粒子上。γ-FeOOH-g-PDMAEMA乳化剂的LCST为35 ℃,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好,具有可逆的pH及温度双重响应性。
2020, 37(2).
摘要: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恩施地区银莲花属植物野棉花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考察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得到了10个化合物,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类、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络石苷元(Ⅰ),牛蒡子苷元(Ⅱ),绿原酸(Ⅲ),紫云英苷(Ⅳ),异槲皮素苷(Ⅴ),银椴苷(Ⅵ),络石苷(Ⅶ),牛蒡子苷(Ⅷ),水杨苷(Ⅸ),薯蓣皂苷(Ⅹ)。其中化合物Ⅰ~Ⅱ、Ⅵ~Ⅶ、Ⅸ是首次从银莲花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Ⅶ、Ⅸ、Ⅹ是首次从野棉花中分离得到。MMT(四唑盐比色法)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Ⅱ、Ⅷ、Ⅸ、Ⅹ在100 μmol/L浓度时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率分别为10.5% , 7.0%, 0.5%及88.0%,其中化合物X的活性最好,高于阳性对照品顺铂的抑制率80.5%。
2020, 37(2).
摘要: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提取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化,以考察各因素对黄檗果实总酚(TP)和总黄酮(TF)超声辅助提取率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TP和TF与体外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能力、总自由基清除能力(TRAP)、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檗果实TP和TF最佳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3%,提取温度70℃,pH 值11,超声功率500 W,液固比30:1(mL/g),超声时间40 min,TP(以每克干样品中酚酸类化合物相当于没食子酸GA的质量表示)和TF(以每克干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相当于芦丁RT的质量表示)得率分别为7.09 ± 0.38 mg GA/g和20.41 ± 0.47 mg RT/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P和TF含量与三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均为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TP和TF可能是黄檗果实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
杨晓魏 , 夏张辉 , 王涛 , 牛立博 , 胡泽楷 , 白国义
2020, 37(2).
摘要:以硝酸镍和硅溶胶为原料,采用蒸氨水热法,制得了一系列负载量为10%(以镍在催化剂中的质量分数计,下同)的镍硅酸盐衍生的Ni-PS-AEH-x(x代表不同焙烧温度,下同)催化剂,并用于喹啉选择性加氢制取1,2,3,4-四氢喹啉。通过考察不同镍基催化剂的加氢性能,发现Ni-PS-AEH-400催化性能最好。通过考察反应条件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与金属镍投料比(物质的量之比,下同)为30:1、反应温度100 ℃、氢气压力3 MPa、反应时间120 min,此时喹啉转化率为99.0%,1,2,3,4-四氢喹啉收率为95.4%。采用XRD、TEM、N2吸附-脱附、H2-TPR和XPS表征对催化剂结构、组成、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镍硅酸盐结构使Ni-PS-AEH-400比表面积大、镍纳米粒子分散均匀,活性中心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使其在喹啉加氢反应中具有较浸渍法制备的Ni/SiO2-IMP更优异的催化性能。
2020, 37(2).
摘要:采用一锅法将咪唑盐对二茂铁烯丙基钯二聚体I在室温下进行解聚,避免了使用不稳定的卡宾,简便、高效地合成了二茂铁烯丙基卡宾钯络合物II。通过IR,1H NMR,13C NMR,MS,H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络合物II对空气和湿气稳定,且对芳基氯代物参与的Suzuki-Miyaura 偶联反应和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展现较高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70 oC,0.4 mol%络合物II催化芳基氯代物与芳基硼酸的偶联反应时,取得95-100%收率;在反应温度100 oC,0.5 mol%钯络合物II催化氯苯与多样化胺的偶联反应时,也获得中等至好的的收率。
2020, 37(2).
摘要:以钛白副产品FeSO4为原料,采用前躯体法制备了Fe3O4(记为Fe3O4-PR),并将其作为催化剂催化H2O2降解活性艳红X-3B。考察了pH、H2O2投加量、Fe3O4-PR投加量等对该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及Fe3O4-PR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最后对该催化降解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XRD、FT-IR、SEM、粒径分析等结果表明,采用前躯体法可成功制备出平均粒径为410nm的多面立体结构Fe3O4。在pH=3、H2O2投加量为3 mM及Fe3O4-PR投加量为1g/L的条件下,活性艳红X-3B的降解率可达97%,TOC去除率为47%。Fe3O4-PR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催化活性优于传统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记为Fe3O4-CO)。机理探究表明催化降解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发生,降解过程存在氧化还原循环,?OH是主要活性物质。
2020, 37(2).
摘要:为了探究酶对热反应红烧风味香精滋味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结合感官评价和电子舌分析技术对红烧风味香精进行滋味的鉴定,同时结合电子鼻分析香精的气味轮廓,结果表明:制备红烧风味香精的最优酶复配方式为:加酶量0.3%(m木瓜蛋白酶∶m风味酶∶m菠萝蛋白酶=2:3:1)。最优酶复配方式对应的酶解液中,苦味氨基酸含量最多,为29.32 g/L,其次为鲜味氨基酸,含量为10.21 g/L。通过对电子鼻和感官评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各不同酶复配比例下对应的香精样品都能得到较好区分。
2020, 37(2).
摘要:以乙醇为溶剂,在加热条件下采用LaCl3催化2-氨基吡啶、二茂铁甲醛和异氰之间的Groebke-Blackburn-Bienaym?三组分反应(GBB-3CR)合成5个二茂铁基咪唑并[1,2-a]吡啶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核磁共振碳谱(carbon-13 magnetic resonance,13C NMR)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质谱联用仪(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electrospray ion source mass spectrometer,UHPLC-ESI-MS)对合成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抑制HO?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自由基(glutathione,GS?)引发的DNA氧化反应体系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检测,采用淬灭2,2?-偶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ate) cationic radical,ABTS?)和二苯苦味酰肼自由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体系探索了化合物还原自由基的能力,进而探究了取代基对二茂铁基咪唑并[1,2-a]吡啶抗化合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目标化合物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也能捕获自由基,是一类潜在的抗氧化剂。其中,在抑制HO?引发的DNA氧化反应体系中,5个化合物相对空白TBARS吸光度百分数可达65.4%~93.7%;在抑制GS?引发的DNA氧化反应体系中,5个化合物相对空白TBARS吸光度百分数可达25.6%~62.5%;5个二茂铁基咪唑并[1,2-a]吡啶化合物均能够捕获ABTS?和DPPH?两种自由基;双二茂铁基化合物VI抑制自由基引发的DNA氧化反应活性和捕获自由基能力优于其它化合物。
2020, 37(2).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化学法对浸出法、冷榨法和超临界流体CO2提取法所制油茶籽油的主要感官和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制油茶籽油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所制油茶籽油在多项理化指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超临界法所制油茶籽油的酸价、碘值与过氧化值均小于其他两种茶油,且其过氧化值与其他两种茶油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3种茶油的中性色泽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冷榨法最低,浸出法最高;在脂肪酸组成和出油率方面,超临界法所制的油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浸出法出油率最高;而皂化值的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差异不显著。电子鼻技术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9.62%和100.00%,鉴别指数都为88,电子鼻技术能够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制得的油茶籽油进行准确鉴别。
王松 , 陈璐 , 刘国英 , 孙金沅 , 张燕燕 , 李贺贺 , 孙宝国
2020, 37(2).
摘要: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古井贡酒中高温大曲进行分析,共定性出108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考察不同样品量下化合物的β值,在35和50mg样品量下,建立了应用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Multiple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MHS-SPME)对醛酮类、酚类、含氮类、呋喃类、内酯类、萜烯类等46种化合物进行定量的方法。该方法回收率为76.83%-133.11%、最低检测限(limits of detection,LOD)低于103.818ppb、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1.34%,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MHS-SPME可适用于大曲中这46种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所测得的化合物含量在3645.79?442.43 ng/g(3-甲基-2(5H)-呋喃酮)~6.32?1.03 ng/g(3-乙基苯甲醛)之间。该方法为定量大曲中挥发性成分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也为企业完善大曲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0, 37(2).
摘要:采用相转化法(L-S法),以纤维素为原料,氢氧化钠、尿素、硫脲为溶剂体系制备纤维素膜,研究凝固浴的种类、H2SO4体积百分比、凝固温度和凝固时间对纤维素膜吸附Pb2 的吸附量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纤维素膜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热失重分析仪(TG)对纤维素膜的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H2SO4为凝固浴,H2SO4体积百分比为7 %,凝固温度为40 ℃,凝固时间为120 min时,纤维素膜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达到最大,为343.0 mg/g。纤维素膜由堆积紧密的片层结构变为三维网状结构,并且生成了C=O键和N—H键。纤维素膜中部分纤维素结晶型由Ⅰ型转变为Ⅱ型,结晶度降低;和纤维素相比,纤维素膜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020, 37(2).
摘要:以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POSS)、TX-10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改性剂对膨润土(Bent)进行复合改性制备了复合材料(POSS/TX-10/Bent),并利用亚甲基蓝研究了其吸附性能。采用XRD、XPS、EA、FTIR、SEM对POSS/TX-10/Bent进行了组成与结构表征。结果表明:POSS和TX-10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成功插入到膨润土层间,使得复合材料层间距增大,疏水性增强。吸附实验表明在30 ℃,pH为6.52(原始值)的条件下,复合材料投加量5 g/L、吸附180 min时效果最佳。并且在同等吸附条件下,复合改性膨润土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远大于未改性的膨润土。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数据与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吻合较好,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POSS/TX-10/Bent对亚甲基蓝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53.81 mg/g。
2020, 37(2).
摘要:摘要: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2000)、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合成聚氨酯预聚体(PPU),以部分封端的羟基硅油(MPSi)作为疏水封端剂,以与MPSi同等物质的量的氨基乙酸(Gly)作为亲水封端剂,合成具有亲/疏水链端的混合封端型水性聚氨酯(MEPU),研究了r值〔n(IPDI)∶n(PBA2000)〕、DMPA含量(以IPDI和PBA2000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MPSi含量(以PPU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对MEPU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3.0,w(DMPA)=5%,w(MPSi)=15%时,MEPU乳液稳定透明,与未改性的水性聚氨酯相比,MEPU胶膜吸水率由16.7%减小到9.5%;水接触角由74.5°增加到92.6°;初始分解温度由264℃提高到293℃;拉伸强度提高了0.11MPa;断裂伸长率提高了5.81%。在不改变乳液稳定性的基础上,MEPU胶膜耐水性和耐热性明显提高。
2020, 37(2).
摘要:以乙酰胺和氯化锌为原料合成配位离子液体CH3CONH2-xZnCl2(x=0.3,0.4,0.5),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分别采用含有喹啉、吲哚的模型柴油考察其对油品中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的脱除性能。结果表明CH3CONH2-0.3ZnCl2具有较好的脱氮性能,在萃取时间20min、沉降时间2h、萃取温度50℃、剂油质量比1:3的条件下,该离子液体对喹啉和吲哚的脱除率分别为96.8%和68.1%。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该条件下,经过四步萃取后,吲哚模型油的累计脱氮率可达97.6%。配位离子液体CH3CONH2-0.3ZnCl2在回收利用5次后,喹啉脱除率仍可达到91.5%,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2020, 37(2).
摘要:针对目前压裂液用干粉稠化剂连续配注工艺技术中存在的粉尘大、混合不均匀、溶解时间长等问题,在目前应用成熟的超分子聚合物类稠化剂BCG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一种由液体石蜡、甲醇、乳化剂、分散剂和稠化剂配制而成的浓缩稠化剂,该稠化剂稳定性和流动性良好。性能测试表明,该浓缩稠化剂水化时间仅为0.8min,溶解过程中不产生“鱼眼”,可实现现场快速配制。配制的压裂液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能力,当使用浓度为1.6%时,在170℃、170S-1下恒温剪切2h,最终粘度稳定在40mPa?s左右,此外,该压裂液具有优良的悬砂性能,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均可彻底破胶,破胶后的表面张力和残渣含量较低,各项性能与干粉稠化剂配制的压裂液相当。
2020, 37(2).
摘要:以间氨基苯酚和廉价易得的氯代正丁烷为原料,水为溶剂,研究设计了制备N,N-二正丁基间氨基苯酚的工艺条件。优化后得到的反应条件为:n(间氨基苯酚):n(氯代正丁烷):n(碘化亚铜)为1∶2∶0.06,反应温度为105~110 ℃,反应压力为0.2~0.5 MPa,pH范围为6.5~6.8,反应时间为6~6.5 h,N,N-二正丁基间氨基苯酚收率达到96.7%,产品液相色谱纯度≥99%。本工艺通过缓冲溶液反应体系设计,并结合反应压力控制,实现N,N-二正丁基间氨基苯酚98.5%的选择性,有效抑制了氮单烷基化和酚羟基羟基烷基化两种副产物的生成。
2020, 37(2).
摘要:以双酚A酚醛树脂(BPA酚醛树脂)和4,4-二羟基二苯砜(BPS)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桥连剂,在四丁基溴化铵(TBAB)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BPS-BPA酚醛环氧树脂(目标产物)。采用FTIR、1H NMR、GPC、能谱分析等对产物的化学结构和分子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目标产物成功制备,其Mw为4355且表现出较好的耐温性能,此外还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配比、NaOH用量等因素对目标产物环氧值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设计获得了目标产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5h,物料配比1:0.9,NaOH用量18ml。此条件下合成产物的环氧值为0.718%。最后向目标产物中加入固化剂,得到的胶黏剂具有优良的粘结性能,其最大粘结力达100.66 N,层间结合强度0.788 N.m,对低极性聚丙烯材料具有很好的附着性能。
金大钺 , 张先伟 , 范宏 , BITTENCOURT Carla , DUBOIS Philippe
2020, 37(2).
摘要:以三氟丙基甲基环三硅氧烷(D3F)、二甲基氯硅烷、甲基二氯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为主要原料,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短氟碳链含氟硅烷偶联剂。载玻片表面经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涂膜和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得到疏水涂层。探究了不同硅烷偶联剂对于涂层疏水性、附着力、硬度、透过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类型含氟硅烷偶联剂中氟含量越大,其修饰的涂层接触角越大;相似相对分子质量及氟含量情况下,直链型含氟硅烷偶联剂修饰的涂层疏水性优于支链型修饰的涂层。经含氟硅烷偶联剂修饰的疏水涂层中,接触角最大的是由聚合度为9的支链型含氟硅烷偶联剂(DF3)修饰的涂层,可达141.6°。疏水涂层的附着力均达1级,硬度均达H,可见光透过率高于82.9%,具有良好的自清洁性能。
2020, 37(2).
摘要:β-羰基砜是一类重要的含砜基官能团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中间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基于酮α位sp3 C-H的自由基磺酰化反应合成β-羰基砜方法。反应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将酮化合物转化为更加活泼的烯胺酮中间体,随后在FeCl3?6H2O/TBHP体系下发生自由基加成、氧化、亲核取代反应、脱去DMF得到最终产物。反应底物普适性好, 总体而言, 芳环上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时比供电子基团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特点,为合成含β-羰基砜骨架分子结构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2020, 37(2).
摘要:本实验测定了红茶提取物和绿茶提取物的单独及联合应用的防晒、保湿、抗氧化、美白、抗衰老等功能,研究二者在以上功能联合应用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红茶、绿茶提取物在保湿、抗氧化、美白、抗衰老等功能上,联合应用比二者单独应用效果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