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精细化工2020年第2期
P. 70

·272·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7 卷

                                                  表 1    不同溶剂组分比例
                                        Table 1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olvent components
             样品序号      V 1(H 2O)/mL   V 2(EG)/mL   V 3(H 2O)/mL   V 4(EG)/mL   V(H 2O)/mL   V(EG)/mL   V(H 2O)∶V(EG)
                1         2.30        32.70        4.70       30.30        7.00        63.00        1∶9
                2         4.70        30.30        9.30       25.70       14.00        56.00        1∶4
                3         7.00        28.00       14.00       21.00       21.00        49.00        3∶7
                4         9.30        25.70       18.70       16.30       28.00        42.00        2∶3
                5        11.70        23.30       23.30       11.70       35.00        35.00        1∶1
                6        16.30        18.70       25.70        9.30       42.00        28.00        3∶2
                7        21.00        14.00       28.00        7.00       49.00        21.00        7∶3
                8        25.70        9.30        30.30        4.70       56.00        14.00        4∶1
                9        30.30        4.70        32.70        2.30       63.00        7.00         9∶1

                 为了研究最佳反应时间,保持反应体系为最佳                          面水分,记录溶胀后质量 m ,利用式(2)计算溶
                                                                                        2
            溶剂组分比例,其他反应条件不变,仅改变反应时                             胀率W 。为减小实验误差和表征其稳定性,重复进
                                                                     s1
            间,分别设定为 2、4、6、8、10 h。                              行 9 次实验,按式(1)和(2)计算平均脱水率W                   d
                 为了研究 PEI 分子量和加入量对发光强度的影                       和平均溶胀率W 。
                                                                             s
            响,保持溶剂组分比例和反应时间最佳,其他反应                                                  m  m
                                                                             W  /%=  0   1   100        (1)
            条件不变,仅改变 PEI 分子量(M w  = 1800 或 M w  =                             d       m
                                                                                       0
            10000)或 PEI 加入量(1.0、1.2、1.5、2.0 g)。                                     m  m
            1.2.2    温敏性高分子 PNIPAM 合成                                        W s  / %=  2  m  0   100   (2)
                 参 考 相关文 献      [16-17]  , 合成温 敏 性高分子                                  0
                                                               1.2.5    掺杂 UC@PEI NPs 的复合水凝胶拉伸实验
            PNIPAM。准确称取 2.2632  g 重结晶的 NIPAM 与                     取出模具中的复合水凝胶,用去离子水洗净未
            0.2163 g K 2 S 2 O 8 ,溶于 50 mL H 2 O 中,并保持通氮       反应的小分子化合物,吸干表面水分。将复合水凝
            气 15  min 以除去溶液中的氧气。随后加入 0.3  mL                   胶两端固定在拉伸试验机夹具的中心位置上,保证
            TMEDA(7 mmol/L)溶液,继续通氮气   5 min。将                  复合水凝胶呈竖直放松状态,以 100 mm/min 的拉伸
            反应容器密封,保持氮气氛围,室温下反应 24 h。反
                                                               速率将复合水凝胶拉伸至断裂为止,测试其拉伸性
            应结束后,将溶液在 70  ℃下沉淀,过滤得到的固
                                                               能,对照组采用不掺杂 UC@PEI NPs 的 PNIPAM 水
            体重新溶于去离子水,重复上述操作 3 次,除去没
                                                               凝胶。实验中用到的水凝胶为直径 d = 5 mm,有效
            有发生聚合的小分子单体,最后将产物进行冷冻干
                                                               初始长度 l  = 50 mm 的圆柱体,水凝胶的杨氏(拉
                                                                        0
            燥,得到白色蓬松的 PNIPAM。
                                                               伸)模量由式(3)计算得到。
            1.2.3    掺杂 UC@PEI NPs 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F       l
                 参考相关文献      [18] 并稍加修改,制备复合水凝胶。                                 S   E   l             (3)
                                                                                         0
            分别称取 0.1000 g PNIPAM、1.0662 g AAm、0.0193 g
                                                               式中:E 为杨氏(拉伸)模量,Pa;F 为应力,N;
            MBA、0.0030 g 最优条件下合成的 UC@PEI NPs 溶
                                                                               2
                                                               S 为受力面积,m ; l 为复合水凝胶的有效初始长
            于 5 mL H 2O 后,继续加入 24 μL TMEDA(7 mmol/L)                              0
                                                               度,m; l 为复合水凝胶的应变量,m。
            溶液,通氮气 2 min 除去溶液中的氧气,得到溶液 C。
            再称取 0.0135 g K 2 S 2 O 8 溶于 1 mL H 2 O,得到溶液 D。     2   结果与讨论
            将溶液 D 迅速加入溶液 C,超声混合均匀后,立即
            注入模具并密封隔氧,室温下自由基聚合 2 h,即得                          2.1    UC@PEI NPs 合成条件的选择
            到 UC@PEI NPs 掺杂的复合水凝胶。                                 采用水热法,以 H 2 O 和 EG 或 DEG 等作为混合
            1.2.4    掺杂 UC@PEI NPs 的复合水凝胶脱水与溶胀                 溶剂时,在 H 2 O/EG 中合成的上转换纳米粒子发光
                   实验                                          强度更高    [19] 。因此,本文选择 H 2 O/EG 作溶剂,并
                 取出模具中的复合水凝胶,用去离子水洗净未                          改变组分比例,所合成的 UC@PEI  NPs 在 980  nm
            反应的小分子化合物,吸干表面水分,将其切成棱                             近红外光激发下得到的发光光谱如图 1 所示。
            长为 1  cm 的立方体,记录初始质量 m 。置于 30  ℃                       所有样品的发光光谱图中均有 3 个典型的发射
                                              0
                                                                                            4
                                                                                  3+ 2
            的烘箱中脱水,当体积不再缩小记录脱水后质量                              峰,分别为 521 nm(Er ,  H 11/2   →  I 15/2 ,绿光)、540 nm
                                                                             4
                                                                   3+ 4
                                                                                                    3+ 4
             m ,利用式(1)计算脱水率W 。脱水后的复合水                          (Er ,  S 3/2   →  I 15/2 ,绿光)、657 nm(Er ,  F 9/2 →
              1
                                        d1
                                                               4
            凝胶块浸泡于去离子水中,待体积不再增大吸干表                             I 15/2 ,红光)。从图中可以发现,在 H 2 O 与 EG 的体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