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201901
P. 35
第 1 期 吕 凯,等: 防紫外线超疏水织物涂层构筑及性能 ·21·
–1
辨率为 4 cm ,扫描次数为 32。SEM:将处理前后 峰,说明聚氨酯大分子中含有有机氟硅链段。1635 cm –1
–1
的织物在真空下喷金处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是 C==C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406 cm 处是端烯基
放大倍数为 2000 和 5000 倍,分别观察涂层前后织 中—CH 2 —的面内变形振动吸收峰,表明双键引入
物的表面微观形貌。疏水性测试:采用液滴形状分 到聚氨酯分子链中,合成了紫外光固化的有机氟硅
析仪测试织物的接触角,液滴体积约为 5 μL,液滴 改性聚氨酯树脂。
与样品接触 10 s 后测量接触角(CA),同一织物在 2.2 紫外光固化整理织物的表观形貌及结构分析
表面随机取 5 个点测试,取平均值;使用微量注射 棉织物经紫外光固化整理前后的表观形貌见图 2。
器在织物上方滴落水滴,水滴体积在 15 μL 左右,
调节斜台的倾斜度,使水滴在织物表面发生滚动,
此时样品台的倾斜角度记为织物的滚动角(SA)。
防紫外性能测试:使用纺织品防紫外性能测试仪测
量织物不同波长紫外线的透过率,波长范围为 200~
400 nm,根据标准 GB/T 18830—2009《纺织品防紫
外线性能的评定》 [17] 计算织物的紫外线防护系数。
抗老化性能测试:采用加速老化实验机,在 310 nm
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下进行加速老化实验,老化实验
2
条件为 60 ℃下强度为 0.72 W/m 的紫外线照射 4 h
和 50 ℃下冷凝 4 h 的交替循环,老化实验后测试涂
层织物的疏水性能和紫外防护性能。 a、b—未整理;c、d—整理后
图 2 棉织物紫外光固化整理前后的表观形貌
2 结果与讨论 Fig. 2 Surfacemorphology of cotton fabric obtained before
and after UV curing
2.1 有机氟硅改性聚氨酯的合成
从图 2 可以看出,棉纤维具有腰圆形和天然扭
将羟基氟硅油、聚碳酸酯二醇和 PETA 等聚氨
曲(图 2a、b),整理后棉织物表面凹凸不平(图 2c、
酯合成原料物理混合后,测试红外光谱,图 1 为聚
d),与未整理织物相比表面粗糙度增大。同时可以
氨酯合成原料和聚氨酯的红外光谱。
看出涂层覆盖棉纤维表面,对相邻棉纤维间的缝隙
进行填充,避免由于棉纤维的毛细效应导致疏水性
降低。从图 2d 中可以看出,织物涂层表面含有纳米
和微米级凸起,这是由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本身和团
聚后的微米级颗粒所提供,这些二氧化硅颗粒由聚
氨酯分子链包裹附着在织物涂层表面,提高织物表
面的粗糙度 [18-19] ,经疏水性聚氨酯分子修饰后的微
纳米凸起,形成类似荷叶的微纳米乳突结构,得到
粗糙的织物表面涂层。
棉织物紫外光固化涂层整理前后的红外光谱如
图 1 有机氟硅改性聚氨酯的红外光谱 图 3 所示。
Fig. 1 FTIR spectra of organic fluorosilane modified polyurethane 由图 3 可知,整理前棉织物的图谱中,2900 cm –1
–1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与原料对比,聚氨酯的谱图 处为棉纤维中亚甲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025 cm
–1
中 2250 cm 处—NCO 的特征吸收峰消失,3400 cm –1 处为棉纤维中 C—O—C 的特征吸收峰,1645 cm –1
–1
处—OH 的特征吸收峰消失,3320 cm 处出现了—NH 处为棉纤维吸附水的弯曲振动吸收峰。涂层整理后
–1
–1
的特征吸收峰,而且 1725、1530 和 1070 cm 处分 织物的图谱中 1725 和 1530 cm 处分别为氨基甲酸
–1
别为氨基甲酸酯键中—C==O、C—N 和 C—O—C 的 酯键中—C==O 和 C—N 特征吸收峰,838 cm 处为
特征吸收峰,说明原料中的异氰酸酯基与多元醇完 UVA400 中苯环的 1,2,4-取代特征吸收峰;805 cm –1
全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键,合成了聚氨酯大分子。 为对苯二酚中苯环的 1,4-取代特征吸收峰;770 cm –1
–1
1250 cm 处是 Si—CH 3 中甲基的对称变形振动吸收 为光引发剂中苯环的单取代特征吸收峰,1635 cm –1
–1
峰,800 cm 是 Si—C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2950、 处 C==C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消失,说明聚氨酯分子
–1
2860 cm 处分别为—CH 3 和—CH 2—的伸缩振动吸收 中的双键经紫外光辐照后在棉织物表面固化成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