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精细化工》2021年第4期
P. 21
第 4 期 郭茹月,等: 二维导电材料/柔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基可穿戴压阻式应变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655·
应力;刚性层在较小应变下保证导电路径的连通性, 长径比的一维(1D)材料(如纳米线、纳米管、纳
在较大应变下发生滑移和局部撕裂;过渡层用于保 米棒等)与 2D 材料复合,能够在基体中连接分离
持脆性层和刚性层之间的连通性,从而保证传感器 的 2D 纳米片,起到导电桥梁的作用,显著降低复
的耐久性和稳定性。YANG 等 [40] 制备了具有梯度分 合材料的逾渗阈值。同时,在传感器工作过程中,
布结构的 MXene/GE/PDMS 柔性应变传感器,其上 1D 材料能够将纳米片间的微裂纹连接起来,在维持
层由紧密堆积的 MXene 构成,下层由大量 GE 构成, 导电路径连通性的同时,又增加了纳米片的层间距,
中间为 MXene 和 GE 的混合过渡层。不同层间的协 阻止纳米片之间的团聚,促进片层滑动,拓宽了传
同运动维持了导电路径破坏与连通间的平衡(如图 感器的工作范围。OH 等 [85] 在仅引入少量导电填料
5 所示),从而保证传感器在大应变范围内高而稳定 的情况下,制备了基于碳纳米管和热还原石墨烯
的灵敏度(应变为 0~52.6%和 52.6%~74.1%时,灵 (CNTs-TRG)杂化材料的增强型导电网络。CNTs
敏度分别为 190.8 和 1148.2)、良好的耐久性和稳定 与 TRG 间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导电填料间
性(超过 10000 个循环)。此外,该应变传感器还具 1D-2D 互连网络的形成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电阻。此
2
有检测限低(~0.025%)和线性度高(R >0.98)的 外,由于 TRG 和 CNTs 间的 π-π 相互作用增加了空
特点,可实现全范围人体运动的精确监测。 间位阻,抑制了 GE 纳米片的堆叠,如图 6 所示。
CAI 等 [51] 制备了基于 MXene/CNTs 复合材料的应变
传感器,在拉伸过程中,高长径比的 CNTs 起到桥
梁作用,保证了导电路径的连通性,使得该传感器
具有高拉伸性(130%)、高灵敏度(772.6)、超低检
测限(0.1%)、可调传感范围(30%~130%)、出色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5000 次)。
图 5 MXene/GE/PDMS 应变传感器在不同拉伸状态下的
应变响应示意图 [40]
Fig. 5 Schematic diagram of MXene/GE/PDMS strain
sensor under different tensile states [40] 图 6 CNTs 和 TRG 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85]
3.3 电学性能 Fig. 6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NTs
[85]
and TRG
由于聚合物基体的绝缘性,2D-CPC 基可穿戴
此外,在复合材料中构建连续导电网络对于在
压阻式应变传感器通常需要较高的填料含量(即高
低填料含量下实现高导电性并有效降低逾渗阈值也
逾渗阈值)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电学性能,然而大
至关重要 [86-88] 。POTTS 等 [89] 和 PANG 等 [90] 研究表
量填料的添加严重降低了传感器的灵敏度、柔性和
明,在一定的填料负荷下,隔离网络有助于导电路
机械性能,且成本较高。目前,已经报道了多种策
径的形成,从而实现较低的逾渗阈值。ZHAN 等 [86]
略用于降低传感器的逾渗阈值,如改善导电材料分
采用乳液共混法制备了具有隔离网络结构的天然橡
散性、与高长径比的材料复合或设计新的层次结构
(如双渗透结构、隔离结构和多孔结构)等 [82] 。 胶(NR)/GE 复合材料,材料的导电逾渗阈值降低
至 0.62%(指导电材料 GE 的体积分数)。LIN 等 [88]
首先,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状态对基体
内部导电通路的形成至关重要,良好的分散性有助 通过将自组装、双辊混合和热压法相结合,制备了
于填料在绝缘基体内形成均匀的导电网络,降低复 具有隔离网络结构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GE
合材料的逾渗阈值,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综合性能。 复合材料,如图 7 所示,这种具有渗流导电路径的
LIAO 等 [83] 利用 GE 纳米片的残余氧基与 TPU 中 N— 3D GE 网络使得复合材料的逾渗阈值降低至 0.55%
H 基团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使 GE 纳米片均匀分布 (体积分数),且当 GE 的体积分数约为 1.66%时,
于 TPU 基体中,大大降低了 GE/TPU 复合材料的逾 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达到 0.033 S/m,比采用常规乳液
渗阈值,导电材料 GE 质量分数约为 0.1%(体积分 共混法制备的片状 GE 基复合材料提高了 8 个数量
数约为 0.05%),远低于文献报道的 GE/聚氨酯-丙烯 级。然而,该研究需要在整个基体中构建完整的隔
酸酯复合材料(体积分数约为 0.07%) [17] 和 GE/聚 离网络结构来实现复合材料的导电性,破坏了其力
苯乙烯复合材料(体积分数约为 0.1%) [84] 。 学性能,且具有较高的难度和随机性,工艺相对复杂,
其次,低长径比的 2D 材料互连性较差,将高 生产成本较高。LIN 等 [55] 通过简单的组装策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