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精细化工》2022年第5期
P. 224

·1078·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9 卷

            使聚合物链的增长变得困难,相对分子质量难以得                             92.61%。这是由于注入降黏剂后,降黏剂与原油相
            到提高,所以黏度反而降低             [24-25] 。结果表明,该两          互作用,大幅度降低了原油黏度。同时,后续注入
            亲聚合物的合成中 AM 与 AMPS 的最佳物质的量比                        的聚合物型降黏剂溶液黏度大大高于水相的黏度,
            为 8∶2,此时聚合物溶液的增稠能力最好。最后,                           降低了油水流度比,提高了波及系数,增加了驱替
            对比使用春风模拟地层水配制的两亲聚合物溶液与                             液的波及范围,使得更多的原油被开采出来,极大
            市售的 HPAM 溶液的增稠效果,质量分数为 0.50%                       提高了采收率。此阶段降黏剂的注入量为 2.00 PV,
            的降黏剂溶液黏度为 56 mPa·s,市售 HPAM 溶液黏                     采收率为 62.03%,在注水驱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度为 32 mPa·s,表明引入耐温耐盐单体后聚合物溶                        高 37.45%。第 3 阶段为后续水驱,该阶段注入压力
            液在高矿化度下具有更好的增稠效果。                                  稳定为 120 kPa,转水驱后含水率小幅度降低后再次
            2.8    两亲聚合物驱油性能                                   达到 93.37%,采收率接近平稳,该阶段注水 1.00 PV,
                 通过室内填砂管驱油实验评价了两亲聚合物降                          在注降黏剂驱阶段的基础上采收率进一步提高了
            黏剂 PBP-12 的驱油性能,实验条件如下:温度                          10.26%,最终采收率为 72.29%
            50 ℃,原油黏度 4753 mPa·s,降黏剂质量分数                       2.9   两亲聚合物的降黏机理分析
            0.50%,驱替水黏度 56 mPa·s,填砂管长 30 cm,直                  2.9.1   显微镜观测分析
                                                    2
            径 2.5 cm,孔隙度 44.41%,渗透率 1.70 μm ,初始                    为了研究乳化降黏机理,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含油饱和度 91.79%,实验结果如图 6 所示。                          稠油降黏体系乳状液的形貌,结果如图 7 所示(所
                                                               用油样为 P601-X450)。









                                                                         图 7   油水乳状液的显微镜照片
                                                                  Fig. 7    Microscope photos of oil-in-water emulsion

                        图 6  PBP-12 驱油性能评价                         图 7a 为未加降黏剂的油水乳状液,图 7b 为加
              Fig. 6    Evaluation of flooding performance of PBP-12   入降黏剂(质量分数 1%)后的油水乳状液显微镜图
                                                               片。未加降黏剂的油水乳状液体系油滴的粒径为
                 驱油实验分为 3 个阶段。首先是水驱油阶段,
                                                               200~400 μm,加入降黏剂后油水乳状液体系中的油
            注水开始后注入压力随着注入量的增加迅速增加至
                                                               滴粒径为 50 μm 左右,表明加入降黏剂后能够将稠
            12.00 MPa 左右,在压力突破最高点前,含水率为 0,
                                                               油乳化分散成粒径较小的小液滴,有利于 O/W 乳状
            采收率增长缓慢,在注水 0.27 PV(PV 为注入体积
                                                               液的稳定性和改善稠油流动性。
            与填砂管孔隙体系之比)时采收率为 6.17%。这是
                                                               2.9.2   界面张力分析
            因为在初始阶段水并未突破填砂管,填砂管内部的
                                                                   探究了不同浓度的降黏剂溶液对于油水间界面
            注入水推动着原油前进,大量原油与水累积在填砂
                                                               张力的影响,结果见图 8。
            管内部,所以注入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填砂管内为
            油水两相流。当压力突破最高点后急速下降时,采
            出端会收集到大量原油。这是由于水突破填砂管后,
            之前在注入水前端积攒的大量原油在很短时间内被
            大量驱替出来,采收率迅速增加。继续注水 0.10 PV
            后,采收率为 19.78%,此时填砂管内形成连通的流动
            通道,注入阻力减小,注入压差急剧下降至 128 kPa,
            采出端为油水混合物;随后采收率增加缓慢,含水
            率急剧上升,在注水 1.28 PV 后含水率达到 91.44%,
            此时采收率为 24.58%,注入压差持续稳定在 128 kPa,
            此时水驱油阶段结束。第 2 阶段为注降黏剂驱油阶
                                                                       图 8  PBP-12 与不同稠油间界面张力
            段,此阶段注入压力持续稳定在 156 kPa,与注水阶                        Fig. 8    Interfacial tension between  PBP-12  and different
            段后期相近;含水率先下降至 62.59%后继续增加至                                heavy oil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