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201812
P. 152

·2120·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5 卷

            吸附前后不同 pH 溶液中表面质子电荷量差值即为                                                      1
                                                                                 E   (2 )K  2         (12)
            表面质子电荷量(q pH ),移取上清液用火焰原子吸
                                2+
            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Cd 浓度。                                    式中:q e 为平衡吸附量,mg/g;q m 为测试最大浓度
            1.3   测试                                           下的饱和吸附量,mg/g; ρ e 为平衡质量浓度,mg/L;
                           2+
            1.3.1  ZE 对 Cd 的去除率及吸附量计算                          b 为吸附参数,L/mg;K F 和 n 为与吸附有关的常数;
                                  2+
                 按下式计算ZE对Cd 的吸附量(q t)及去除率(D):                  R 为气体常数,8.314J/(molK);T 为绝对温度,K;
                                 (ρ   ρ  )V                   A、B 是模型拟合常数;K 为与能量有关的常数,
                              q t    0  t            (1)         2  2
                                     m                         mol /kJ ;ε 为 D-R 常数;E 为平均吸附能,kJ/mol。
                                 (ρ   ρ  )                        本实验吸附热通过沸石(ZE)对 Cd 吸附过程
                                                                                                   2+
                           D / %   0  t    100      (2)
                                    ρ 0                        中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熵变(ΔS)和焓变(ΔH)
                                                   2+
            式中:q t 为 t 时刻吸附量,mg/g;ρ 0 为 Cd 初始质                 进行热力学分析。
                                         2+
            量浓度,mg/L;ρ t 为 t 时刻 Cd 质量浓度,mg/L;                                   ΔG   RlnT  K         (13)
            V 为溶液体积,L;m 为吸附剂质量,g。                                                    Δ    Δ S  H
                                                                               ln K                  (14)
            1.3.2   金属离子吸附模型拟合及参数计算                                                  R    RT
            1.3.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式中:ΔG 为吸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kJ/mol;R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方程为:                                   为气体摩尔常数,8.314 J/(molK);T 为绝对温度,
                                          K t                  K;K 为吸附热力学平衡常数;ΔH 为吸附焓变,
                         lg(q   q  )   lg q   1     (3)
                                t
                             e
                                       e
                                         2.303                 kJ/mol;ΔS 为吸附标准熵,J/(molK)。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方程为:
                              t    1     t                     2   结果与讨论
                                                    (4)
                                    
                             q t  Kq 2 e  q e
                                   2
                                                               2.1   粉煤灰与沸石物相表征
                 双常数模型为:
                                                               2.1.1   粉煤灰与沸石 SEM-EDS、XRD 和 XRF 分析
                              ln  t   A B lnt       (5)
                                                                   粉煤灰(FA)与沸石(ZE)的 SEM-EDS 图见
                 内扩散模型为:
                                                               图 1,二者的化学组成见表 1。
                              q   t  K t 0.5    C    (6)         FA 与 NaOH 反应后,可以使玻璃相破碎形成结
                                   3
                                        2+
            式中:q t 为 t 时刻沸石吸附 Cd 的吸附量,mg/g;                    晶体,表面积增大,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增强。从图
                                      2+
            q e 为吸附平衡时沸石吸附 Cd 的平衡吸附量,mg/g;                     1a 可以看出,FA 主要是以表面光滑的玻璃珠存在,
            t 为吸附时间,min;K 1 为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经 NaOH 改性后,形成正方体的晶体颗粒,表面粗
            1/min;K 2  为准二级反应速率常数,g/(gmin);K 3                糙,疏松多孔,具有独特的吸附性能。ZE 主要有 O、
                                        1/2
            为内扩散速率常数,mg/(gmin )  ,C 为常数。
                                                               Al、Si 和 Na 等元素,且 ZE 中 SiO 2 +Al 2 O 3 +Fe 2 O 3
            1.3.2.2   吸附热力学模型                                                                     [16]
                                                               的质量分数大于 70%,属于 ClassN 级              。由表 1
                 采用 Langmuir、Freundich、Temkin 和 Dubinin-
                                                               可知,与 FA 相比,ZE 中 SiO 2 、Al 2 O 3 、P 2 O 5 等质
            Radushkevich(D-R)等温吸附方程进行吸附热力学                     量分数降低,但新增 Na 2O,这可能是由于在改性过
            拟合。                                                        +
                                                               程中,Na 作为交换离子,与 FA 中氧反应存留在 ZE
                 Langmuir 方程:                                  中所致。
                                      1
                               e    e               (7)          粉煤灰(FA)与沸石(ZE)的 XRD 图见图 2。
                             q e  q m  q m  b                     可以看出,FA 的主要成分为莫来石。ZE 主要
                 Freundlich 方程:                                为 NaA 型沸石,分子式为 Na 96 Si 96Al 96O 384 ,ZE 与 PDF
                                
                                 1
                          ln q     ln    ln K    (8)      (39-0223)峰型吻合。ZE 的 XRD 图谱中,2θ=7.16、
                                             F
                             e
                                 n
                                     e                       10.15、13.92、23.98、27.1和 29.92处出现 NaA
                 Temkin 方程:
                                                               型沸石结晶相,峰型尖锐,相对结晶度为 90.6%,
                               e  q   A B  lg      (9)      为六面体的单一晶型。FA 经过 NaOH 改性后,ZE
                                         e
                 D-R 方程:                                       特征峰增强,莫来石含量减少,NaOH 分解的 Na 2O
                                           2
                            ln q   e  ln q   m  K    (10)   具有网架改性作用,可以破坏 FA 中莫来石表面 Si—
                                        1                      O—Si 和 Si—O—Al 网络构成的双保护层,促使
                                Rln(1 T  )        (11)
                                         e                    Si—O—Si 断裂,玻璃相 Si—O—Al 网络结构发生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