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201809
P. 24
·1450·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5 卷
467.21 亿米以上,加工能力位居世界首位。但印染 直,并且从侧面同氧原子的 p 轨道分别肩并肩地发
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水、能源和化学助剂,带来了 生重叠,生成三中心四电子的离域大 π 键,从而缩
巨大的水资源消耗和严重的排放污染问题。实施低 短了碳原子与氧原子的间距,使得 CO 2 中的 C==O
资源消耗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甚至 具有一定程度的三键特征,这种杂化轨道使得 CO 2
[5]
消除对水体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是纺织染整行 分子十分稳定 。另外,CO 2 分子由两个极性较强
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向。超临界 CO 2 流体染色技术 的 C==O 键组成,由于所有原子位于同一直线上,
主要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 CO 2 溶解非极性或低极性 偶极矩为零,为非极性分子。上述特征使得 CO 2 化
染料对纤维材料进行染色,与水介质染色过程相比, 学性质较为稳定,具有不易燃烧或爆炸等特点,成
超临界 CO 2 流体染色全过程无水,CO 2 无毒、不易 为最为常用的纺织材料染色用超临界流体(T c =
3
燃烧、价格低廉,染料和 CO 2 可循环使用,零排放 31.10 ℃,ρ c = 466.50 kg/m ,P c = 7.37 MPa)。
无污染,并具有上染速度快、上染率高的优势,充 对于超临界 CO 2 而言,流体临界点的发散或反
分体现了清洁化、绿色化、环保化的现代加工理念 [1-2] 。 常性会在超临界状态中得到持续,并呈衰减趋势。
本文对超临界 CO 2 流体工程化染色装备系统、超临 在临界点 ρ c 和 T c 时,等温压缩率为无限大,但随着
界 CO 2 流体染色工艺及专用染料开发等方面的最新 T/T c 值的增加,它将逐渐下降。在 1<T/T c <1.2 范
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对超临界 CO 2 流体染色技术 围内,等温压缩率值较大,说明压力对密度变化比
的发展方向给予了展望。 较敏感,即适度地改变压力就会导致超临界 CO 2 流
体密度的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调节染料在超临界
1 超临界 CO 2 流体 CO 2 流体相中的溶解行为,使得单分子染料大分子
逐渐靠近纤维界面,通过自身扩散作用接近并完成
超临界流体的形成过程是指在临界温度(T c )
对纤维的吸附,从而快速地扩散到纤维孔隙中,实
以上,液态和气态共存,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
[4]
现纤维染色 。
界面;随着温度升高,压力增大,液态与气态间的
界面逐渐模糊,当达到临界压力(P c )以上时,液 2 超临界 CO 2 流体工程化染色装备系统
态与气态之间的界面彻底消失,以新的流体状态存
[3]
在,即为超临界态 。所以通常当物质的温度和压 超临界 CO 2 染色过程中,存储于气体贮罐内的
力高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转变为超临界流 液态 CO 2 首先通过加压系统升压至临界压力以上,
体。工业技术中常见的超临界流体有 CO 2 、NH 3 、 再经由供热系统将高压 CO 2 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
C 2 H 4 、C 3 H 8 、C 3 H 6 、H 2 O 等。超临界流体呈现既不 以将其转变为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下,CO 2 先
同于气体,也不同于液体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具 在染料釜内溶解染料,随后携带染料大分子在染色
体列于表 1。 釜内上染待染纤维材料,实现无水染色;染色结束
后,超临界 CO 2 流体经减压、降温后气化,使得未
表 1 气体、液体与超临界流体性能 上染染料析出并留存在分离釜中;气态 CO 2 通过冷
Table 1 Properties of gas, liquid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凝器液化为液态流体后返回贮罐,完成整个染色过
物理性能 气体 超临界流体 液体 [6-8]
程 。基于上述染色原理而研发的超临界 CO 2 流体
测试条件 1.01325 kPa, 染色装备主要包括九大系统,分别为气体存贮系统、
15~30 ℃ T c,P c 15~30℃
加压系统、供热系统、染色循环系统、分离回收系
–4
3
密度/(g/cm ) 6×10 ~2×10 –3 0.2~0.5 0.6~1.6
–4
–3
–4
–4
–4
黏度/(Pa·s) 1×10 ~3×10 1×10 ~3×10 2×10 ~3×10 –2 统、制冷系统、仪表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及辅助系
–6
2
扩散系数/(cm /s) 0.1~0.4 7×10 –4 2×10 ~3×10 –5 统。与传统水介质染色过程相比,超临界 CO 2 流体
染色装备为无水闭路循环式,可实现染料和 CO 2 的
如表 1 所示,超临界流体密度与液体近似,具 循环使用,并避免了废水及废气排放。
有与液体相似的溶质溶解性;黏度与气体近似,表 2.1 国外超临界 CO 2 流体工程化染色装备研究
现出类似气体易于扩散的特点,有利于向基质的渗 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DTNW)最早对超临
[4]
透扩散 。 界 CO 2 流体染色装置进行了研发。为了探索涤纶纤
经典的 CO 2 模型一般认为 CO 2 分子中的碳原子 维制品超临界流体无水染色的可行性,1989 年
采用 sp 杂化轨道与氧原子成键,碳原子的两个 sp DTNW 研制了首台静态超临界 CO 2 流体染色实验装
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氧原子的 p 轨道生成两个 σ 键, 置,主要包括一个 400 mL 的高压釜体和一个可搅拌
碳原子上两个未参加杂化的 p 轨道与 sp 杂化轨道垂 经轴。1991 年,DTNW 与德国 Jasper 公司合作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