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精细化工》2022年第2期
P. 23
第 2 期 费贵强,等: 聚合物基镁离子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227·
(MgCl 2 )等 [20-36] 。添加剂包括离子液体、有机液 在有机溶剂中,搅拌至均相后进行浇铸成型,而后
体、电解液和无机填料等,其目的是提高聚合物固 真空干燥将溶剂完全去除。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传
态电解质的综合性能。根据聚合物电解质的形态, 导率取决于盐在聚合物电解质中解离的能力,高度
2+
可将其分为纯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凝胶聚合 离解的离子络合物可促使 Mg 在聚合物中的自由
物电解质(GPE)以及无机-聚合物复合电解质 传输。聚合物体系中的离子传导是聚合物链段运动
(CPE)。 的结果 [37]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机械性能较好,但
2+
因聚合物链的运动受限阻碍了 Mg 的传输(在结晶
区尤其明显),最终导致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
率低。
镁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最早报道于 1986 年。
YANG 等 [31] 在 PEO 基体中加入 MgCl 2 ,室温离子电
–9
导率仅为 1×10 S/cm,在 80 ℃以上时其离子电导
率与 LiCF 3 SO 3 /PEO 接近(图 3a)。实验表明,该聚
2+
合物电解质的传导离子主要为阴离子,Mg 的迁移
数约为 0.005,基本可忽略。PATRICK 等 [32] 将 PEO
图 2 镁离子固态电解质分类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magnesium ion solid electrolyte 与 Mg(ClO 4 ) 2 复合制备了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
–5
2+
classification 电导率达 1×10 S/cm,但并未对 Mg 迁移数进行研
[38]
究。随后,MARTINS 等 研究了 Mg(ClO 4 ) 2 /PEO
1 纯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和 Mg(SCN) 2 /PEO 电解质,并指出聚合物中的二价
离子电导率依赖于阴/阳离子结构、化学计量和制备
继 PEO 与碱金属盐如高氯酸锂(LiClO 4 )、三 条件,与一价碱金属-聚合物体系不同。研究者认为,
氟甲基磺酸锂(LiCF 3 SO 3 )等组成的聚合物电解质 进一步优化上述因素可使离子电导率的增加幅度高
成功制备后,研究人员开始致力于合成镁离子电池 达两个数量级。尽管 Mg(ClO 4 ) 2 易使镁表面发生钝
用聚合物电解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主要包括聚合 化 [16] ,并非电解质中镁盐的理想选择 [39] ,但仍有很
物基体和镁盐。其制备方法是将聚合物和镁盐溶解 多关于 Mg(ClO 4 ) 2 基聚合物电解质的报道 [40-42] 。
[31]
图 3 MgCl 2 •(PEO) 16 和 LiCF 3 SO 3 •(PEO) 9 离子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图 (a);Ni//EtMgBr-P(EO) 4 -2.5THF//Mg 电池的循
环伏安曲线 [20] (b)
[31]
Fig. 3 Conductivity-temperature curves of MgCl 2 •(PEO) 16 and LiCF 3 SO 3 •(PEO) 9 (a); Cyclic voltammogram of Ni//EtMgBr-
P(EO) 4 -2.5THF//Mg cell [20] (b)
1991 年,CHEN 等 [43] 首次提出了聚合物中二价 远高于先前报道的氯化镁复合物。自格氏试剂溶液
阳离子迁移率的概念,并开发了一种基于定制合成 被用作液态电解质成功实现了镁金属的可逆沉积/
工艺制备的聚磷腈磺酸镁作为镁盐的固态电解质, 溶解后,LIEBENOW 等 [20] 将格氏试剂〔乙基溴化镁
–8
其离子电导率为 1×10 S/cm。由于该电解质中阴离 (EtMgBr)〕与 PEO、四氢呋喃(THF)相结合来
2+
子不可移动,离子电导率仅源自 Mg 。NOTO 等 [44-46] 制备聚合物电解质,此电解质可在 Ni 电极上可逆地
开发了一系列 PEG-400/δ-MgCl 2 复合物,由于 Mg 2+ 沉积/溶解镁(图 3b)。50 ℃时该电解质的离子电导
–4
–5
与聚合物链的氧供体原子配位类型和几何形状有利 率在 1×10 ~1×10 S/cm 之间。基于格氏试剂的纯
–5
于离子跃迁,其离子电导率(室温下为 1.9×10 S/cm)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镁负极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