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201809
P. 63

第 9 期                     周   勇,等:  三维 Fe@GE-Cu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1489·


                 Fe@GE-Cu 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如下:在初始                      烯的质量分数为 16.17%。
            阶段,熔融的葡萄糖逐渐聚合并形成葡萄糖衍生物,
            FeCl 3 6H 2 O 和 NH 4 Cl 均匀分散并吸附到葡萄糖衍生
            物表面。NH 4 Cl 受热分解产生的 NH 3 和 HCl 气体使
            聚合物泡壁逐渐变薄,再通过原位生成的金属 Fe
            的催化作用,使得碳源在较低温度(900  ℃)下实
            现石墨化并转变为石墨烯,制得 Fe@GE 材料。随
                  2+
            后 Cu 被均匀吸附在 Fe@GE 表面,在水合肼的还
            原下,原位生成 Cu 纳米粒子,制得 Fe@GE-Cu 复
            合材料。

            2.1.4  XRD 分析
                                                                    图 5  Fe@GE 和 Fe@GE-Cu 0.65 的 FTIR 谱图
                 图 4 为 Fe@GE 和 Fe@GE-Cu 0.65 的 XRD 谱图。
                                                                  Fig. 5    FTIR spectra of Fe@GE and Fe@GE-Cu 0.65
            图中 2θ=26°处是高结晶度石墨的衍射峰               [12,15] ,表明
            在 900  ℃煅烧下、经金属 Fe 的催化,葡萄糖的石                       2.2    催化还原 Cr(Ⅵ)的性能测试
            墨化程度较高。此外,在 2θ=44.8、65.0处,Fe@GE                  2.2.1   空白实验
            的衍射峰与标准卡片(JCPDS:06-0690)完全一致,                          实验发现,在含有六价铬的溶液中,仅添加复
            说明生成了立方晶系的 Fe。在 2θ=43.3、50.4、74.1               合催化剂 Fe@GE-Cu 0.65 、不加入还原剂甲酸时,六
            处,Fe@GE-Cu 材料的衍射峰与标准卡片(JCPDS:                      价铬的浓度没有伴随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明显的变
            04-0836)完全一致,说明生成了立方晶系 Cu,且                        化,说明无还原剂下,Fe@GE-Cu 0.65 并不能对 Cr(Ⅵ)
            其各衍射峰较高,表明 Cu 的晶体结构较为完整。                           产生催化还原作用。而在同样的六价铬溶液中,不
                                                               加入复合催化剂 Fe@GE-Cu 0.65 、只加入 1 mL 质量
                                                               分数 88%的甲酸水溶液时,Cr(Ⅵ)在 1 min 时就基本
                                                               达到稳定,Cr(Ⅵ)浓度只有 15.92%的减少,说明单
                                                               纯的甲酸对 Cr(Ⅵ)的还原影响不大。
                                                               2.2.2   三维 Fe@GE-Cu 0.65 催化还原 Cr(Ⅵ)的性能
                                                                   通常认为,350 nm 处的紫外吸收峰消失,表明
                                                               Cr(Ⅵ)被完全还原      [1,6] 。图 6 为 Fe@GE-Cu 0.65 催化还
                                                               原 Cr(Ⅵ)的效果图。由图 6 可见,Cr(Ⅵ)浓度变化非
                                                               常快,在 1、3、6 min 时,Cr(Ⅵ)分别被还原了 52.13%、
                                                               80.69%、98.73%,在 9 min 时,Cr(Ⅵ)已基本被还

                  图 4  Fe@GE 和 Fe@GE-Cu 0.65 的 XRD 图           原,其紫外-可见光谱曲线已基本保持水平,说明
               Fig. 4    XRD patterns of Fe@GE and Fe@GE-Cu 0.65   Cr(Ⅵ)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还原。

            2.1.5  FTIR 和 ICP 分析
                 图 5 为 Fe@GE 和 Fe@GE-Cu 0.65 材料的红外光
                                    –1
            谱图。由图可见,3440 cm 处为 O—H 伸缩振动吸
                         –1
            收峰,2931 cm 处为 C—H 的伸缩振动峰,1068 cm             –1
                                                       –1
            处为 C—O 的特征振动峰。Fe@GE 在 1646 cm 处
            的 C==O 伸缩振动吸收峰经与纳米铜复合后红移至
                   –1
            1635 cm 处,说明纳米铜成功负载到 Fe@GE 表面。
            此外,在负载有 Fe 和 Cu 的材料中也未发现 Fe—O
            和 Cu—O 的特征峰(Fe—O 伸缩振动峰位于 582 和

                  –1
            640 cm 处,Cu—O 伸缩振动峰位于 525 和 609 cm           –1        图 6  Fe@GE-Cu 0.65 还原 Cr(Ⅵ)的 UV-vis 光谱
            处 [16-18] ),表明催化剂中没有 Fe 2 O 3 、Fe 3 O 4 、Cu 2 O    Fig.  6  UV-vis  spectral evolution  with time during the
            或 CuO 等杂质的存在。                                            reduction of Cr( Ⅵ ) in the presence of
                                                                     Fe@GE-Cu 0.65  catalyst
                 此外,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 Fe@GE-Cu 0.65
                                                                   为了表明 Cr(Ⅵ)已经被还原成 Cr(Ⅲ),本文在
            中 Fe 和 Cu 含量进行了测定,10 mg  Fe@GE-Cu 0.65
            中 Fe 和 Cu 的质量分别为 1.901、6.482 mg,则石墨                反应后的溶液中添加了过量的 NaOH 溶液,发现反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