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精细化工》2020年第1期
P. 56
·42·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7 卷
3+
光强度的主要因素。图 5 为样品 Li 1–x AlSiO 4+x : xEu 3+ 电多极-多极相互作用,取决于 Eu 之间的距离。当
3+
3+
3+
在不同 Eu 掺杂量时的发光强度变化。 Eu 含量过高时,Eu 之间的距离收缩,增加了非辐
射能量转移的可能性。换言之,当掺杂量达到一定
值后,处于激发态的激活剂离子间发生四极-四极
(q-q)相互作用,同时,激活离子之间能量传递时,
激发态电子的能量更容易传递到猝灭中心,发生浓
度猝灭,使发光强度减弱。另外,过大的掺杂浓度
对基质的结晶度造成破坏也会使发光强度减弱 [24] 。
荧光猝灭由浓度猝灭和杂质猝灭共同引起,从 XRD
3+
测试结果可见,当 Eu 的掺杂摩尔分数高于 15.0%
时,样品出现杂质相,增加非辐射跃迁的几率,进
一步降低了样品的发光强度。如图 5 所示,杂质相
的存在对样品的发光强度降低最为明显。所以,Eu 3+
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 12.0%。
3+
2.4 Li 1–x AlSiO 4+x :xEu 浓度猝灭机理
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分为辐射传递和无辐射
传递,由于稀土离子发射光谱主要为 F-F 能级跃迁
而产生的线状光谱,光谱的发射强度和吸收强度都
较弱,辐射传递能量效率较低,因此,稀土离子间
3+
的能量传递主要以无辐射传递为主 [25] 。以 Eu 的特
征激发波长(394 nm)激发的发射光谱研究浓度猝
灭机理。浓度猝灭机理可以根据 Blasse 公式 [26] 〔见
式(1)〕进行解释。
R 23V 4 x Z e 13 (1)
c
3
式中:V 为基质的晶胞体积,nm ;x e 为最佳掺杂量,
%;Z 为每个晶胞中阳离子的数量;R c 为掺杂离子
的临界距离,nm。
当 R c <0.5nm 时,浓度猝灭主要以离子之间的
相互交叉弛豫为主。反之,将以多极子的相互作用
3
3+
为主。当 Li 1–x AlSiO 4+x :xEu ,V= 0.26683 nm ,x e =
12.0%,Z=4 时,R c =1.02 nm。由此可见,浓度猝灭
以多极子的相互作用为主。而多极子的相互作用机
3+
图 5 (a) Li 1–x AlSiO 4+x :xEu 样品激发光谱图;(b) Li 1–x AlSiO 4+x : 理可用样品的发光强度 I 与激活剂的含量 x 之间的
3+
3+
xEu 样品发射光谱图;(c) 掺杂不同量 Eu 对应的 关系〔见式(2)〕进一步解释:
不同波长下的发光强度
3+
Fig. 5 (a) Excitation spectra of Li 1–x AlSiO 4+x :xEu samples; lg Ix C 3 lg x (2)
3+
(b) Emission spectra of Li 1–x AlSiO 4+x :xEu samples; 式中:I 为发光强度;x 为激活剂含量,%;C 为常
3+
(c) Relationship between Eu doping amount and
luminescence intensity 数;θ 是多极相互作用函数。
θ 取值为 6、8、10 时,分别表示偶极-偶极子
由图 5 可知,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形状轮
(d-d)、偶极-四极子(d-q)和四极-四极(q-q)相
廓基本一致,仅仅是发光强度上有所差异。在相同
3+
的烧结条件下,随着 Eu 含量的增加,发光强度呈 互作用 [27] 。在近紫外 394 nm 激发下,测得 0.120≤
3+
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 Eu 掺杂量较少时,发 x≤0.145 时样品在 616 nm 的发射强度。lg(I/x)与
3+
光中心少,发光很弱。随着 Eu 含量增加,发光中 lg(x)间的线性关系利用 Origin2017 软件进行线性
3+
心随之增多,发光强度增大。当 Eu 掺杂摩尔分数 拟合,如图 6 所示。得到直线的斜率为–(θ/3)=–3.345,
3+
为 12.0%时,样品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此后 Eu 3+ 即 θ≈10。由此可见,Li 1–x AlSiO 4+x :xEu (0.120≤x
掺杂量进一步提高,发光强度开始减弱。发光强度 ≤0.145)的浓度猝灭机理是多极子中的四极-四极
3+
的降低源于 Eu 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其机制是 (q-q)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