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精细化工》2020年第5期
P. 31

第 5 期                      申   越,等:  刺激响应型农药控释剂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881·


            性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降解,不适于农业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价格昂贵、
            粒度分析和 ζ 电势测量来表征。面对 pH 和氧化还原                        生物相容性差、易滞留体内产生毒性且难以大规模
            刺激,纳米凝胶显示出可逆的溶胶–凝胶转变,表明                            生产,限制了此类聚合物的进一步应用。选用具有
            良好的 pH 和氧化还原响应性。载有农药的纳米凝                           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如
            胶表现出高载药量(40.6%)和良好的释放行为。此                          纤维素、壳聚糖、淀粉、木质素和环糊精等制备环
            外,纳米凝胶对重金属离子络合的实验显示了在输                             境刺激响应型控释剂,与普通控释剂相比,不仅可
                                                 2+
            送农药的同时可以移除 89%土壤中的 Cu ,具有改                         以有效响应外界环境和靶标内部生物刺激,实现农
            善土壤潜力。                                             药在时间、空间和剂量上的智能化精准释放,在设
                                                               定的期间内维持最低有效靶标作用浓度,还有利于
                                                               大幅度提高农药有效性与安全性,实现减量施用。
                                                               与传统控释剂相比,这类控释剂的载体材料种类繁
                                                               多,设计性更强,普适性略差。不同载体材料对不
                                                               同理化性质的农药负载及控释能力略有差异。同时
                                                               由于成本略高,暂时停留在研发阶段,无产品登记。
                                                               此外,农药控释剂在农民中推广使用需要长期进行
                                                               且任务艰巨。因此,应加强研发投入以及市场推广,
                                                               科学指导农民用药,宣传“绿色农药”概念。

                图 7    纤维素纳米凝胶的合成过程和响应行为             [60]      3   结束语
            Fig.  7    Synthesizing  process  and  responsive  behaviors  of
                   cellulose nanogel [60]
                                                                   农药的长期低效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造
            2.5   酶响应型农药控释剂                                    成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区域,并对食品安全与生
                 KAZIEM 等  [61] 制备了介孔纳米二氧化硅负载阿                 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
            维菌素,并通过 α-环糊精封堵介孔得到了酶响应型                           转变,有效控制农药的使用量,确保农业的生产、
            阿维菌素控释剂。实验发现,在 α-淀粉酶存在下,                           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进一步推动农业可
            体系能快速释放活性成分阿维菌素。生测实验表明,                            持续发展,国家“十三五”期间实施了药肥双减增效
            当小菜蛾幼虫取食含药的叶片后,α-环糊精被昆虫                            行动。目前,新型农药化合物创制愈发困难,通过
            消化道中的 α-淀粉酶降解,阿维菌素快速释放。与                           先进的剂型加工方法改善农药的使用性能,并充分
            市售阿维菌素商品化制剂相比,控释剂对小菜蛾生                             发挥农药的生物活性,已成为农药节本增效与提高
            物活性高,可以减少阿维菌素用量 50%~70%。                           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其中,利用刺激响应型功能材
                 LIANG 等  [62] 通过脲键使聚乙烯亚胺和异氰酸                  料通过吸附、偶联、包裹和内嵌等方式负载农药,
            酯官能化二氧化硅(silica-IPTS-PEI)交联,制备了                    构建农药智能化递送系统,既可实现农药的高效负
            脲酶响应的农药微胶囊。结果表明,该微胶囊可以                             载,也可通过调节载体的精细结构,实现农药对靶
            有效地负载二甲戊灵,并且增强二甲戊灵的光热稳                             可控精准释放。特别是对于高效、低残毒的生物农
            定性。释放曲线与 Ritger 和 Peppas 方程一致,二甲                   药,通过药物载体与剂型加工技术的革新,降低制
            戊灵的释放为扩散控制。在弱酸和弱碱条件下,二                             剂使用后药物的光解、水解等稳定性问题,实现其
            甲戊灵的释放速率高于中性条件,并且负载二甲戊                             在有效生物剂量下的控制释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灵的微胶囊表现出酶响应控制特性。温室实验表明,                            有关农药控释剂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仍然有一
            相同有效成分含量的微胶囊的除草活性与乳油制剂                             系列的因素限制着这类材料在农药控释领域的发
            相当,而微囊剂的遗传毒性更低。因此,具有脲酶                             展,比如:载体成本、药物负载性能、体系稳定性、
            响应性的二甲戊灵微胶囊控释剂作为一种环境友好                             加工工艺的普适性及应用等。同时,由于农药在田
            型的除草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间施用后环境的复杂多变,新型控释剂能否有效响
                 综上所述,可设计和调节活性成分释放速率的                          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生物刺激,建立起农药控释剂与
            农药控制释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药的挥发、分                             靶标生物的联系,真正实现精准、智能的农药转运
            解及向非靶标环境的流失。目前,所选用的控释剂                             和释放还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刺激响应型农药
            载体材料包括无机黏土、纳米二氧化硅以及各种天                             控释载体需要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根据农作物
            然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等,其中无机物因材料的不可                             受害和害虫危害的普遍规律和特点,结合刺激响应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