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精细化工》2021年第10期
P. 117
第 10 期 于丹凤,等: SiO 2 改性聚丙烯纤维棉对油水乳状液的高效分离 ·2047·
而该 W/O 型乳状液粒径大于经 5%疏水 SiO 2 改
性后的 PP 纤维棉孔隙(1~5 μm 之间),其孔隙能够
筛分乳状液滴。对于 O/W 型乳状液,分离前其粒径
分布范围较宽,在 0~10 μm 间,大于经 5%亲水 SiO 2
改性 PP 纤维棉孔隙(1~5 μm)。经过分离回收得到
的水滴和油滴粒径分布明显变小,约为 5~20 nm,
说明油-水乳状液得到有效分离。
为了定量分析亲水改性和疏水改性后 PP 纤维棉
对油-水乳状液的分离性能,分别计算 3%亲水 SiO 2
和 5%疏水 SiO 2 改性 PP 纤维棉对油-水乳状液的分
离效率和分离通量,结果如图 7a、b 所示。亲(疏) 蓝色代表 3%亲水 SiO 2 改性 PP 纤维棉;橙色代表 5%疏水 SiO 2
改性 PP 纤维棉
水改性后的 PP 纤维棉对水/正己烷和水/甲苯乳状液
图 7 改性 PP 纤维棉的油-水乳状液分离效率(a)和分
的分离效率都高于 99.5%,分离效率相差不大。从
离通量(b);改性 PP 纤维棉的循环分离效率(c)
分离通量的结果来看,经过亲(疏)水改性后的 PP
和沙粒冲击后改性 PP 纤维棉的水接触角变化(d)
纤维棉对水/正己烷和水/甲苯乳状液的分离通量均 Fig. 7 Separation efficiency (a) and separation flux (b) of
2
高于 700 L/(m ·h)。同时,3%亲水 SiO 2 改性后的 PP oil-water emulsion by the modified PP cellucotton;
Cycl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modified PP
纤维棉由于其孔隙较大,因此,分离通量明显高于
cellucotton (c); Water contact angles of the modified
5%疏水 SiO 2 改性处理的 PP 纤维棉的分离通量(图 PP cellucotton after silica abrasion test (d)
7b)。此外,如图 7c 所示,使用改性 PP 纤维棉分离
水/甲苯乳状液,经过 10 次循环后其油水分离效率 同时,沙粒冲击结果显示(图 7d),磨损对亲
>99.5%,表明膜具有良好的可循环使用性能。 (疏)水改性 PP 纤维棉的水接触角没有明显影响。
2.5 油-水乳状液分离机制
上述不同润湿性及粗糙度的表面,对不同形式
乳状液的分离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其分离
机制存在明显差别。为了更好区别其分离机制及为
油-水乳状液分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分析了分离
机制。
2.5.1 吸附聚并机制
表面润湿性对液滴在表面的聚并与否起到至关
重要的影响,水滴在亲水性表面会发生聚并,反之,
在疏水表面不会聚并 [24-25] 。由 2.4 节中实验结果,
可以发现 3%亲水 SiO 2 改性后的纤维棉表面能够快
速捕捉 W/O 乳状液中的分散相即水相,使得油相透
过棉纤维,实现 W/O 型乳状液的分离。图 8 为 W/O
乳状液通过亲水纳米 SiO 2 改性后的 PP 纤维棉的分
离机制示意图。PP 纤维经过亲水 SiO 2 改性后,形
成高能亲水表面,可捕获微米级分散水滴,使其脱
离表面活性剂的束缚,随之连续相即油相从棉纤维
的孔道中流过 [26] 。根据图 6 中粒径分布数据可知,
3%亲水 SiO 2 改性后的 PP 纤维棉孔隙是大于乳状液
液滴粒径的(R 孔径>R 液滴),乳状液能被有效分离是由
于亲水颗粒对原本疏水的 PP 纤维棉改性后,形成了
具高能表面的 PP 纤维棉,高能表面对水的亲和力比
对油的亲和力更强,可以打破由表面活性剂分子稳
定的乳状液液滴的稳定状态,使得分散相中水分子
逃离范德华力的束缚,向改性后的 PP 纤维棉表面聚
并,形成一层水膜,而油相通过孔隙渗透过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