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精细化工》2022年第8期
P. 85
第 8 期 温 翯,等: 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与应用进展 ·1585·
[1]
积极可行的碳捕集技术 。此外,CO 2 也是一种 1.1 有机胺吸收剂分类
重要的碳资源 [2-3] ,可用于制造燃料、碳酸盐、肥 胺吸收剂主要分为直链有机胺和环状有机
料、制冷剂等化学品,或在油田开采中辅助驱油。 胺,直链有机胺又分为伯胺、仲胺和叔胺。单乙
若将 CO 2 气体高效捕集并加以合理利用,不仅可 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
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也将产生巨大的经 分别由伯胺、仲胺和叔胺构成,每一类胺都有不
济效益。 同的特征。一般伯胺和仲胺的反应动力学较快,
当前,燃烧后 CO 2 捕集是工业规模上应用最 与 CO 2 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但其反应热较高,
广泛的碳捕集方法,其具有再生能耗低、易于在 需要较高的再生能量。其中,MEA 作为最常见的
现有工厂中改造实施等特点,在实现高效捕集 胺吸收剂之一,通常作为基准化学吸收剂,用于
CO 2 的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图 1 所示, 评估和比较不同的碳捕集技术性能。叔胺的吸收
目前主要的燃烧后 CO 2 捕集技术有吸收分离法、 能力较强,吸收热较低,与 CO 2 反应生成再生能
吸附分离法、膜分离法和低温分离法。基于此, 耗更低的碳酸氢盐,但其反应动力学较慢,通常
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几种碳捕集技术的现状与应用 需要与其他胺混合作为吸收剂,提高吸收性能。
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分析了技术优势与 哌嗪(PZ)等环状有机胺由于特殊的环状结
缺点,提出了适用分离场景的建议。此外,还简 构,能迅速与 CO 2 生成氨基甲酸酯,同时也具有
要概括了国内外的重点碳捕集项目,介绍了混合 较高的 CO 2 吸收容量、耐热性和抗氧化性。
[4]
捕集技术的研究成果,旨在为高效节能的碳捕集 DAMIANI 等 采用 0.1 MW 的实验装置对质量分
技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数为 40%的浓缩 PZ 进行了 CO 2 吸收性能研究,
结果表明,浓缩 PZ 在 150 ℃以下保持热稳定,
135 ℃因降解和挥发导致的质量损失为 0.3%,而
相同条件下 MEA 的质量损失为 3.0%,表明浓缩
PZ 比 MEA 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此外,还有一类空间位阻胺(如 2-氨基-2-甲基-1-
丙醇,AMP)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显
著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其与 CO 2 反应生成不稳定、
图 1 燃烧后 CO 2 捕集技术 易分解的氨基甲酸盐。因此,空间位阻胺相比其
Fig. 1 Post-combusti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technology
他胺类吸收剂更易解吸,具有更低的再生能耗以
1 吸收分离法 及腐蚀性;但由于存在空间位阻,该体系的反应
动力学较慢,这也限制了位阻胺的工业应用。
吸收分离法通过液体吸收剂分离混合气体,
1.2 新型吸收剂研究进展
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电厂等 CO 2 分离的 尽管液胺吸收法工艺成熟,但存在再生耗能
化学工业中。从吸收原理的角度,可将其分为物 高、吸收剂氧化降解、设备腐蚀和电力生产成本
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燃烧后碳捕集常采用的 较高等问题。因此,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正在致力
是化学吸收法中的液胺吸收法。液胺吸收法是目 于寻找更环保、高效、节能的新型吸收剂。
前最成熟,且唯一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碳捕 1.2.1 混合胺
集技术。其本质是酸性气体与碱性吸收剂发生可 对于单组分吸收剂来说,很难同时满足高吸
逆的化学反应,形成可分解并释放 CO 2 的碳酸盐、 收速率、高吸收容量和低反应热的要求。因此,
碳酸氢盐或氨基甲酸盐等不稳定盐类,达到碳捕 将性能较低的吸收剂(如叔胺)与性能较高的吸
获和回收利用的目的。其反应式如下所示(R 1、 收剂(如伯胺)混合可使整体吸收性能有所提高。
R 2 为烷基): 2021 年, WANG 等 [5] 将 N,N- 二 甲基环己 胺
+
R 1R 2NH+CO 2→R 1R 2NH COO – (1) (DMCA)和 N-甲基环己胺(MCA)混合作为胺
–
+
R 1R 2NH COO +R 1R 2NH→ 类吸收剂,该吸收剂对 CO 2 的吸收容量达到
–
+
R 1R 2NH 2 +R 1R 2NCOO (2) 0.875~0.985 mol CO 2/mol 胺,再生能耗约 2.20 GJ/t
总反应式如下: CO 2,具有较快的吸收速率、较高的 CO 2 吸收容
+
–
[6]
2R 1R 2NH+CO 2→R 1R 2NH 2 +R 1R 2NCOO (3) 量和高效的捕获再生能力。此外,IDEM 等 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