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精细化工》2022年第8期
P. 87

第 8 期                        温   翯,等:  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与应用进展                                 ·1587·


            利用化学吸收法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的示范项                               气环境下 长期存在 的多种杂 质成分, 延 长
            目,且发展较快。中国也相继开展了燃煤电厂的                              使用寿命。
            碳捕集工业示范项目,如南化集团研究院在胜利
                                                               2   吸附分离法
            电厂 4 万 t/a 的碳捕集装置上测试了新型混合胺吸
            收剂,再生能耗相比 MEA 法降低了 30%以上,                              吸附分离法主要是通过混合气体与固体吸附
            并成功应用于多套工业装置;2020 年 9 月由华能清                        剂发生相互作用来吸附 CO 2,被吸附的 CO 2 可以
            能源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 1000 t/a 相变型 CO 2 捕                    利用降低压力或升高温度的方式进行解吸,其过
            集工业装置在长春热电厂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                      [31] ,   程分别称为变压或变温吸附。根据吸附原理的不
            再生热耗低于 2.3 GJ/t  CO 2,相比 MEA 法降低                   同,吸附分离法又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45%以上。                                             物理吸附是气体通过范德华力作用吸附在吸附剂
                 化学吸收法由于其二氧化碳处理能力高,可                           上,优点是吸附热小(25~50 kJ/mol)、吸附速率
            靠性强以及前期在工程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                               快,但是选择性低,受吸附反应条件(温度、压
            验,被认为是最成熟和最具商业可行性的碳捕集                              力等)的影响较大。碳基、分子筛等多孔材料的
            技术之一。然而,该技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吸附原理属于物理吸附,常选用变压吸附工艺。
            例如:溶剂再生能耗高、热稳定性差、腐蚀性高                              化学吸附是通过吸附剂表面的化学基团与气体发
            等。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溶剂能够同时兼顾二                              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从而吸附在材料表面,
            氧化碳捕集的所有优良特性。因此,开发具有高                              该技术的吸附热较大(60~90 kJ/mo1),吸附速率
            二氧化碳捕获性能和低操作成本的新型吸收剂是                              慢,但选择性较高。碱金属、固体胺等吸附材料
            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此外,现有的研究还主                              属化学吸附,通常选用变温吸附工艺。
            要集中在提高吸收剂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上,但                                  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技术与吸收法相比,再
            在实际的工业烟气中还含有烟尘颗粒物、二氧化                              生能耗更低、操作工艺更简单,可在各种工业场
            硫、氮氧化物、重金属、硫化氢等杂质,这些杂                              景中高选择性地分离二氧化碳,具有广阔的应用
            质的存在将可能影响溶剂的吸收性能。因此,在                              前景。对于吸附分离技术而言,吸附剂的种类繁
            后续的研究和工业实践中,除了考虑吸收剂溶解                              多,根据吸附温度区间,可将吸附剂的种类大致
            度、传质、再生、腐蚀等性能指标外,还应着重                              分为高温吸附剂、中温吸附剂和低温吸附剂,如
            提高稳定性和抗杂质能力,使其能够承受真实烟                              图 2 所示。
















                                                 图 2   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温度
                                         Fig. 2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f solid adsorbents

            2.1    固体吸附剂分类                                     吸附剂,锂基吸附剂的理论吸附量较小,但再生
            2.1.1   高温吸附剂                                      性能更好。
                 高温吸附剂的吸附温度一般大于 400  ℃,主                                Li 2ZrO 3+CO 2↔Li 2CO 3+ZrO 2   (4)
            要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锂基和氧化钙基吸附剂。                                      Li 4SiO 4+CO 2↔Li 2CO 3+Li 2SiO 3   (5)
            锂基吸附剂      [32] 中,Li 4SiO 4 和 Li 2ZrO 3 都具有较高          氧化钙基吸附剂则是利用 CaO 在高温下与
            的吸附性能〔反应式如式(4)、(5)所示〕,较快                           CO 2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CaCO 3,后经高温分解生
            的吸附速率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相比氧化钙基                              成 CaO 与 CO 2,从而实现 CO 2 的回收利用。氧化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