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精细化工》2019年第11期
P. 129
第 11 期 武玉和,等: 利用均匀设计法制备撕剥型干洗剂及性能分析 ·2277·
松多孔,灰尘微粒等类似污渍则容易嵌附于其中,
在图中间及偏左位置可见 75 μm 左右的大颗粒活性
炭粉污渍,它们或粘附在洞口附近,或已被完全包
覆于孔洞中。图 5b 将孔洞细节进一步放大,可以更
清楚地发现,片状的活性炭粉污渍被条状骨架和 20
μm 左右的小颗粒牢牢钩挂和吸附。由图 5c 可见,
薄膜表面还有清晰的纤维纹路,这表明薄膜与织物
间的贴合很紧密,干洗剂的流平性好,对织物缝隙
的填充性好,才会在干燥后形成这种沟壑结构。图
图 3 原涤纶布经干洗剂处理(a)、原涤纶布(b)、有污渍 5d 将沟壑细节进一步放大,观察到每条沟壑内部并
涤纶布(c)、去污后涤纶布(d)的红外光谱图 不与涤纶纤维的表面一样光滑,而是布满了孔隙、
Fig. 3 FTIR spectra of original polyester fabric treated by 条纹和凸起,这种凹凸不平的三维结构一方面为污
dry cleaning agent (a), original polyester fabric (b),
stained polyester fabric (c) and decontaminated 渍吸附提供了虹吸所需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保证薄
polyester fabric (d) 膜不会因与织物的贴合面形成真空造成吸力过大而
图 4 为干洗剂处理有污渍涤纶布干燥后所得薄 难以剥离。这种结构也反映了薄膜确实会在织物上
膜和干洗剂处理未污染涤纶布干燥后所得薄膜的 留有微量残迹。综上所述,图 5 证明了薄膜主要是
FTIR 谱图。干燥后的薄膜中 D-柠檬烯、乙醇和水 由 PVA 骨架与 20 μm 左右的硅胶颗粒组成的复合材
等溶剂含量极少,以 PVA、硅胶和 CMC 为主要成 料,其与污渍组成的结构说明,去污过程是先依靠
分,不含 C==C 和羧基等官能团。而由图 4a 与 b 对 硅胶将油污吸附,从而释放了灰尘微粒周围的空间,
–1
比可见,3500~3000 cm 处的宽峰明显变强,这可 同时 PVA 溶液向灰尘微粒四周以及下方流动,并紧
能是污渍中不饱和羧酸含有的 C—H 伸缩振动 贴织物表面且部分渗入织物缝隙中,最终形成疏松
–1
(3100~3010 cm )与薄膜中 PVA 含有的分子间氢 多孔、沟壑纵横的表面。
–1
键 O—H 伸缩振动(3500~3200 cm )共同作用的结
果,说明了污渍中的不饱和羧酸被转移至薄膜上;
–1
另外 2920 cm 处—CH 3 和—CH 2 的吸收峰显现则说
–1
明了饱和羧酸的转移。对于曲线 a 在 1680 cm 处的
尖锐吸收峰,则显示了污渍中不饱和羧酸含有的
–1
C==C 伸缩振动,曲线 a 在 1465 cm 处出现的尖锐
吸收峰,进一步显示了污渍中饱和羧酸含有 C—H
弯曲振动。综上所述,图 4 证实了污渍已被转移固
化到干洗剂形成的薄膜上,干洗剂的去油污性能
较好。
a—薄膜孔洞结构;b—孔洞结构放大;c—薄膜沟壑结构;d—沟
壑结构放大
图 5 样品的 SEM 图
Fig. 5 SEM images of samples
图 6 是去污后的涤纶布从不同角度拍摄的 SEM
图。从图 6a 可以看出,涤纶织物的表面有少量 25 μm
左右的硅胶微粒残留,但大颗粒的炭粉污渍(75 μm
左右)已几乎被全部去除。进一步放大后的图 6b 显
图 4 有污渍薄膜(a)和未污染薄膜(b)的红外光谱图 示,这些硅胶微粒对织物的少部分缝隙进行了填充,
Fig. 4 FTIR spectra of stained membrane (a) and uncontaminated 这可能会对织物的透气性和抗折皱性有一定影响。
membrane (b)
而从图 6c 和 d 中可以明显观察到,不论是经向还是
2.4 织物及薄膜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纬向纱线上,纤维与纤维之间都出现了 PVA 骨架的
图 5 是去污后干洗剂干燥后所得薄膜与织物贴 填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纤维间的抱合力,进
合面的 SEM 图。由图 5a 可知,薄膜的表面结构疏 而增强纱线及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