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精细化工》2020年第12期
P. 25

第 12 期                 谢汶珂,等: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光催化还原 CO 2 的应用研究进展                               ·2387·


            MOFs 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金属活性位                          CO 2 的研究里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几种催化剂光催
            点分布均匀、CO 2 吸附量较高等特点,在光催化还原                         化还原 CO 2 的性能对比见表 1。

                                          表 1   几种催化剂光催化还原 CO 2 的性能对比
                                    Table 1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 2  over several catalysts
                催化剂             举例                     优点                         缺点                参考文献
              金属氧化物        TiO 2、ZnO、Fe 2O 3   稳定性好、成本低                光生电子与空穴易复合、催化效率低              [13]
                                                                                +
              金属硫化物        CdS              具有适合可见光吸收的带隙能、有 光致空穴(h )引发的光腐蚀极大地                        [14-15]
                                            足够的负导带边缘电势                 抑制了 CdS 的析氢反应(HE)活性
              分子筛催化剂       沸石               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序的纳米级孔 光催化效率低、分子筛催化剂设计与                         [16-17]
                                            洞、可修饰的活性位点                 制备不可控、生产工艺不经济
              离子液体         [PyPS] 3(NH 4) 3Mo 7O 24   蒸气压小、熔点低、热稳定性好、 离子液体的高黏度会产生传质阻力、               [18-19]
                                            易改性,是绿色反应介质                降低反应速率、在有机溶剂中溶解造
                                                                       成损失、价格昂贵
              MOFs         ZIFs、MILs、UiO    活性位点丰富、催化效率较高、材 再生时原料中的杂质不易去除、一些                         [20-24]
                                            料的孔径大小和形貌结构可控、利 反应物和生成物与 MOFs 发生反应
                                            于体系的选择性反应                  使其分解失去催化活性

                 MOFs 光催化还原 CO 2 的高催化效率一直是研                    在吸收光子后,MOFs 中金属/金属簇价带(VB)上
            究者们所追求的目标,从反应物的吸附、电荷的分                             的电子获得能量跃迁到导带(CB),VB 上则形成
            离与运输、光捕获和稳定性等方面出发,设计了系                             空穴;受光激发后电子与空穴分离,带正电性的空
            列高催化活性的 MOFs 材料,包括:(1)能带结构                         穴可以与体系中的含氢牺牲剂〔如水(H 2 O)、三
            工程,通过调整带隙间距,以有效利用太阳能;(2)                           乙醇胺(TEOA)〕发生氧化生成 H ;激发后的光
                                                                                               +
            形貌结构功能化,对材料形貌结构进行设计、引入                             生电子分别用于 H 和 CO 2 的还原         [30-31] ,如图 1 所示。
                                                                               +
            不饱和位点、设计狭窄的窗口及缝隙等方法增加对                             与半导体材料不同的是,MOFs 作光催化剂时,通
            反应物的吸附,提供更多活性位点;(3)协同催化,                           常将其金属簇等同于量子点,有机配体作为吸光中
            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提高催化活性。                              心,此时 MOFs 可以通过两种光激发途径来实现光

                                                               催化:一种是直接激发金属簇;另一种则是通过激
            1  MOFs 光催化还原 CO 2 的机理
                                                               发配体产生电子-空穴对,光生电子从配体传输到金
                 在光催化转化 CO 2 的反应中,MOFs 的框架成                    属节点形成有机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LMCT),
            分(节点金属、桥接配体)及孔结构在很大程度上                             在光生载流子分离后实现对 CO 2 的还原              [32-35] 。故通
            影响着其催化性能。MOFs 作催化剂时与传统半导                           过增加金属活性位点的数量或者对有机配体进行功能
            体材料(如 TiO 2 、ZnO)的光催化机理大致相似              [25-29] 。   化修饰,可以提高 MOFs 光催化还原 CO 2 的整体效率。















                         a—MOFs 的光生电子-空穴对氧化还原过程         [36] ;b—MOFs 的节点金属和桥接配体光催化示意图         [37]
                                         图 1  MOFs 光催化转化 CO 2 的机理示意图        [36-37]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OFs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 2  mechanism [36-37]

                                       –
                                           –
                                                 –
                 反应物 CO 2 可以通过 2 e 、4 e 、12 e 甚至高达             表面时,会使碳原子发生质子化形成*OCHO 进而生
                –
            16 e 的还原路径得到各种产物。在还原反应中第一                          成甲酸或甲酸盐;反之,当碳原子结合在催化剂表
            个电子发生转移形成*CO 2 中间体的过程是整个反                          面时,氧原子则会发生质子化形成*COOH,在催化
            应的决速步,当*CO 2 中间体的氧原子结合在催化剂                         剂表面形成*CO,最终以气态 CO 的形式释放出来;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