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精细化工》2021年第12期
P. 200

·2562·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8 卷


























                                                                   a—N 2 吸附曲线;b—等温线图;c—BC;d—BC-DL

                                                                  图 5  BC 和 BC-DL 的 BET 测试性能曲线及外观

                                                               Fig. 5    BET testing performance curves of BC and BC-DL
                          图 4   样品的 XPS 谱图                           and their appearance
                       Fig. 4    XPS spectra of samples

                 在 O 1s 图谱中,在 531.4 eV 处峰对应的 C—O—                      表 1  BC、BC-DL 的比表面积及 BJH
                                                                Table 1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BJH of BC and BC-DL
            C 键在 BC、DL 和 BC-DL 均广泛存在,而在 530.2 eV
                                                                                 2
                                                                   样品       S BET/(m /g)   D p/nm   V TOL/(m³/g)
            处峰为 DL 和 BC-DL 中羰基结构 C==O、芳基 Ar—
                                                                   BC         33.15      12.29       0.10
            C==O 和 Ar==O 化学键     [30] 。总体看来,BC 与 DL 的
                                                                  BC-DL       71.09      10.25       0.18
            C 1s、O 1s 特征峰在 BC-DL 的 XPS 图谱中均能一
                                                                   注:S BET 为 BET 比表面积;D p 为平均孔径;V TOL 为总孔隙
            一对应,说明 BC-DL 中含有 BC 与 DL 两种成分。                     体积。
            2.1.4  BET 和 BJH 分析
                 通过 N 2 吸附与解吸循环测定 BC-DL 的孔结构                       图 5b 显示,BC-DL 趋向于Ⅳ型等温线,表明
            与吸附性能,结果如图 5a、b 所示。与纯 BC 的比                        BC-DL 属于介孔型固体        [31] 。孔径与孔隙结果如表 1
                           2
            表面积(33.15 m /g)相比,BC-DL 的比表面积显著                    所示,BC 与 DL 复合前后,平均孔径大小从 BC 的
                               2
            增加,可达到 71.09 m /g。图 5c 和 d 为 BC 和 BC-DL            12.29 nm 减小到 BC-DL 的 10.25 nm,而 BC-DL 的
                                                                                   3
            干燥后的外观图。相比于纯 BC,吸附 DL 后的 BC-DL                     总孔隙体积为 0.18 m /g,大于 BC 的总孔隙体积
                                                                      3
            样品变黄且整体更加立体蓬松。结合外观形貌和                              (0.10 m /g)。BET 结果表明,BC 与 DL 复合后,比
            SEM 内部结构形貌分析可知,BC-DL 比表面积增加                        表面积和孔容增加,其吸附性能有所提高。
            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BC-DL 内部纤维上含有大                         2.2   性能表征
            量的 DL 颗粒,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粗糙程度,从而                           2.2.1   接触角测试
            将纤维束的二维空间面积拓展到三维,增加了材料                                 表面润湿性是衡量材料疏水亲油性的重要指标
            比表面积;(2)DL 颗粒的加入能有效防止 BC 纤维                        之一,主要通过水接触角(WCA)的大小衡量。本
            束在干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减少纤维链间的粘连,                            文通过改变 BC 厚度规格、DL 的状态以及加入量和
            使材料间空隙增加,比表面积增大。                                   反应温度、浸渍时间等工艺条件,探索最佳疏水性
                                                               改性材料的制备条件。具体调控对比参数如表 2 所

                                                               示。如表 2 所示,纯 BC 的 WCA 仅为 19.5°,主要
                                                               原因是纯 BC 中含有大量的—OH,表面能较高,故
                                                               亲水性强 导致接触 角小。当 加入球磨 后 DL
                                                               (BC-DL1)时复合材料 WCA 为 88.9°,而未球磨
                                                               DL 复合材料样品(BC-DL2)的 WCA 为 116.8°,
                                                               这表明未球磨 DL 颗粒大小的不均一性有利于大范
                                                               围吸附在 BC 不同尺寸纤维网中,其 DL 有效负载量
                                                               更大,从而更有利于 BC 疏水性的提升,这与 SEM
                                                               结果一致。当 DL 由 50 mg 减少到 45 mg(BC-DL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