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精细化工》2021年第6期
P. 154

·1216·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8 卷

            而附着于成膜大分子表面,导致膜液粒径增大                      [19] 。   基团的变化情况。图 5 为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膜以
            随着茶多酚负载量继续增加,粒径反而减小,但始                             及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茶多酚膜的红外光谱图。如
                                                                                                     –1
            终高于对照组。原因是茶多酚过量发生聚集,与壳                             图 5 所示,在 3400~3100 和 3000~2700 cm 范围内
            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之间的作用力减弱                   [27] 。         的特征峰分别为 O—H 和 C—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2.2   共混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C==C 和 C==O 分别在 1690~1500 和 1220~1000 cm    –1
                 SEM 形貌分析可以揭示共混膜微观结构有关                         处出现特征峰。与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膜相比,负
            信息,从而建立膜的微观网络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                             载茶多酚后,红外谱图中没有新峰出现,说明茶多
            的关系    [28] ,共混膜的 SEM 图见图 4。                       酚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之间没有共价键形成。在
                                                               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红外光谱中,3309.26 cm                –1
                                                               对应—OH 的伸缩振动峰,代表壳聚糖和玉米醇溶
                                                               蛋白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ZHANG 等                 [31] 指出,
                                                               氢键有助于壳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的形成。
                                                               添加茶多酚后,该特征峰向低波数处移动,表明共
                                                               混膜中茶多酚与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之间存在氢
                                                               键相互作用,该结果与 WANG 等           [32] 的研究结果一致。
                                                               共混膜液的流变学分析也可以证明氢键的存在。















            图 4  C/Z 共混膜(a)、C/Z/T-0.5 共混膜(b)、C/Z/T-1
                  共混膜(c)、C/Z/T-1.5 共混膜(d)和 C/Z/T-2 共
                  混膜(e)的 SEM 图
            Fig. 4    SEM images of C/Z blend film (a), C/Z/T-0.5 blend
                   film  (b),  C/Z/T-1 blend film (c), C/Z/T-1.5 blend
                   film (d) and C/Z/T-2 blend film (e)                     图 5   共混膜的 FTIR 谱图
                                                                        Fig. 5    FTIR spectra of blend films
                 从图 4 可以看出,C/Z 膜表面结构较为粗糙,
                                                               2.4   共混膜的热力学分析
            有明显的玉米醇溶蛋白颗粒。当负载少量茶多酚时,
                                                                   共混膜的 DSC 曲线如图 6 所示。
            共混膜表面较为平整、均匀和致密,无明显空洞、

            裂纹或缺陷,具有良好的结构完整性。这是由于茶
            多酚作为桥梁,通过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共价交
            联等作用力均匀分布于成膜基质中,分子之间交联
            紧密,有助于稳定有序膜结构的形成                  [29] 。当茶多酚
            负载量继续增大为 2.0%时,膜的聚合物网络结构呈
            现不连续性,这说明 C/Z 膜中负载过高比例的茶多
            酚会扰乱壳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之间形成的凝胶网
            络结构并导致相分离现象,对膜的机械性能和气体
            阻隔性能产生不利影响。ASAD 等               [30] 研究发现,在

            壳聚糖中负载过量茶多酚会发生聚集现象,弱化分
            子间氢键,阻碍聚合物-聚合物链的相互作用和紧密                                        图 6   共混膜的热力学性质
                                                                   Fig. 6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blend films
            稳定膜结构的形成,导致膜性能下降。
            2.3    共混膜的 FTIR 分析                                    C/Z 膜 T g (玻璃态转化温度)为 79.89  ℃,当
                 FTIR 可用于分析共混茶多酚前后膜材料特征                        负载茶多酚后,共混膜的 DSC 曲线变得复杂,规律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