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精细化工》2021年第7期
P. 206

·1488·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8 卷

            的薄膜,取下一小块放于 60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的弯曲振动峰,1050 cm        –1  是酯基的弯曲振动峰,
                                                                      –1
            称量其质量,记为 W f1 (单位 mg),将薄膜放于清水                      1600 cm 处碳碳不饱和双键(C==C)吸收峰的消失
            或食用油中浸泡 48 h,取出吸干水或油分,称其质                          说明单体聚合较充分。
            量,记为 W f2 (单位 mg)。通过式(1)计算聚合物
            膜吸水或吸油率(A)。
                       A /%   (W   f 2  W f1 ) /W   f1  100    (1)
                 测试数据越小说明聚合物膜的防水或防油性能
            越好。
            1.7    胶膜防晒性能测试
                 模拟太阳光照射,将制备的聚合物在 150 W 紫
            外灯下照射 6 h,根据 GB/T 1722—1992 目测对比紫
            外灯照射前后聚合物膜颜色变化。

            1.8    胶膜铅笔硬度测试
                 参照 GB/T6739—2006    [24] ,通过涂膜硬度铅笔                        图 1   聚合物的 FTIR 谱图
                                                                       Fig. 1    FTIR spectrum of the polymer
            测定法测试聚合物薄膜的硬度。
            1.9    胶膜拉伸强度测试                                    2.2   HNMR 表征
                                                                   1
                 根据 GB/T 1040.3—2006 测试所成膜的拉伸                      丙烯酸酯聚合物核磁共振氢谱如图 2 所示。
            强度。
                 将聚四氟乙烯板上烘干后的膜撕下并用模具裁
            剪成宽度为 15 mm、长度为 160 mm 的样品。首先
            测量膜的厚度,在多个点处测量最后取平均值,选
            择厚度相近的涂膜进行测试。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
            机测试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具体方法为:
            将涂膜纵向夹在模具上,通过对其施加拉伸载荷,
            使试样产生形变直至被破坏,可以得到力和位移的
            曲线以及拉伸强度,拉伸速度为 2 cm/min。
            1.10    胶黏剂溶液黏度测试

                 在 25  ℃下,取 100 mL,质量浓度为 15 mg/L                           图 2   聚合物 HNMR 谱图
                                                                                      1
                                                                            1
            的胶黏剂,选择 1 号转子,设置旋转速度为 60 r/min,                           Fig. 2    HNMR spectrum of the polymer
            采用旋转黏度计测试胶黏剂的黏度。
                                                                   由图 2 可知,δ=1.18~1.29 归属于长链烷基中甲基
            1.11    聚合物单体转化率测定
                 使用称重法     [21] 测量计算聚合物的单体转化率。                 和亚甲基上 H,δ=2.73 归属于与羰基(C==O)相连
                                                               的次甲基上 H,δ=3.62 归属于与氧原子相连甲基(—
            取一定量的丙烯酸酯聚合物溶液,计算溶液中理论
                                                               O—CH 3 )上 H,δ=3.78 归属于与氧原子相连亚甲基
            含有的聚合物质量,记为 W 1 (单位 g);然后在 30  ℃
                                                               (—O—CH 2 —)上 H,δ=5.0~6.0 之间碳碳双键
            下烘干蒸发掉有机溶剂和未反应单体至恒重,再称
                                                               (C==C)上质子峰基本消失,说明单体参与反应,
            量聚合物质量,记为 W 2 (单位 g)。通过式(2)计
                                                               并且反应比较完全,证明合成产物即为目标产物疏
            算聚合物单体转化率(B)。
                                                               水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
                           B /% W  2  /W   1  100    (2)     2.3  GPC 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丙烯酸酯聚合物的 GPC 分析如图 3 所示。
                                                                   由图 3 可知,聚合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 n )
                                                                        4
                                                                                                           5
            2.1  FTIR 表征                                       为 8.12×10 ,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 w )为 1.286×10 ,
                 丙烯酸酯聚合物红外光谱如图 1 所示。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相对集中,丙烯酸酯聚合为自
                                     –1
                 由图 1 可知,3552 cm 处是羟基(—OH)的                    由基聚合,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受引发剂、温度、
                                –1
                                                                                      [8]
            伸缩振动峰,2944 cm 是亚甲基(—CH 2 —)的伸                      投料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常用的油溶性引发剂
            缩振动峰,1744 cm      –1  是羰基(C==O)的伸缩振动               有过氧化苯甲酰和偶氮类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容
                        –1
            峰,1451 cm 是亚甲基和甲基(—CH 2 —,—CH 3 )                  易引发枝化反应,剥夺单体或者聚合物链上的氢原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