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精细化工》2022年第1期
P. 165

第 1 期                     马天怡,等: L-精氨酸/L-赖氨酸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                                  ·155·


            亲水性的提高       [36] 。这与疏水性(图 2A)变化趋势基                    具有苯环结构的氨基酸(即 Phe、Trp 和 Tyr)
            本一致。                                               在 260~280 nm 下有特征吸收峰,图 5 表明,L-Arg、
                                                               L-Lys 的引入均能显著降低大豆蛋白在 260~280 nm
                                                               内的吸光度。不同浓度的 L-Arg 也能降低 260~
                                                               280 nm 内的吸光度,而对比 3 g/L L-Arg 处理组和相
                                                               应 pH 对照组,降低作用差异不大。Lys 处理对 SPI
                                                               紫外光吸收度的改变作用不同于 L-Arg,3 g/L L-Lys
                                                               处理使 SPI 在 260~280 nm 内的吸光度下降程度最
                                                               小,说明 L-Lys 能够削弱因 pH 升高导致的蛋白质表
                                                               面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屏蔽效应。
                                                                   通过两种光谱的比较分析,发现 3 g/L L-Arg 处
                                                               理组与对应 pH 对照组具有几乎重合的荧光光谱和
                                                               紫外光谱图,说明 3 g/L L-Arg 增加 SPI 的溶解度不
                                                               是通过影响蛋白质表面 Trp 排布产生作用的,换言之,
                                                               3 g/L L-Arg 与蛋白质表面 Trp 残基之间不存在潜在的
                                                               相互作用。而对比 L-Lys 处理组与对应 pH 对照组,
                                                               可以发现 L-Lys 可能与 SPI 相互作用。L-Arg、L-Lys
                                                               对 SPI 紫外光谱的变化与荧光光谱的变化基本一致,
                                                               即它们与 SPI 相互作用促进蛋白分子疏水性折叠。
                                                               2.5  L-Arg/L-Lys 处理对 SPI 乳化性能的影响
                                                                   EAI 和 ESI 可以衡量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EAI
                                                               代表单位质量(g)蛋白质所能稳定的油-水界面大

            图 4  L-Arg(A)/L-Lys(B)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荧                  小(m ),反映乳化剂的乳化能力              [37] ;而 ESI 则反
                                                                    2
                  光光谱图                                         映乳状液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并维持体系不发生相分
            Fig. 4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soybean isolate protein   [38]
                   treated with L-Arg (A)/L-Lys (B)            离的能力      。如图 6 所示,L-Arg、L-Lys 的添加显
                                                               著提高了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相比
                                                               空白对照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分别最大提高了
                                                               31.4%和 78.9%。表明经过它们改进修饰后的 SPI 更
                                                               容易在油滴表面形成界面膜,进而促进油滴的分散,
                                                               并稳定乳液油滴。较高浓度的 L-Arg、L-Lys 处理更
                                                               能提高 SPI 的乳化活性。这可能是较高浓度的 BAA
                                                               能有效提高 SPI 溶解度及 SPI-BAA 复合物充当乳化
                                                               剂所造成的。结合粒径变化规律(图 3B),发现蛋
                                                               白质溶液的粒径越小,制备的乳状液乳化活性越高,
                                                               说明较小的粒径有利于提升蛋白质的界面吸附性,
                                                               MORALES 等   [39] 也发现了类似规律。此外,图 6A 还
                                                               表明,环境的 pH 越偏离蛋白质等电点,蛋白质的
                                                               乳化活性越大。












            图 5  L-Arg(A)/L-Lys(B)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紫
                  外光谱图
            Fig. 5    Ultraviolet  spectra  of  soybean  isolate  protein
                   treated with L-Arg (A)/L-Lys (B)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