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精细化工》2022年第11期
P. 48
·2198·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9 卷
–
–
–
Cl ,Br 稳定性更好 [25] ,腐蚀性更弱,用 Br 替换催 Cu 粒子在迁移过程中被新的缺陷位点束缚,最终形
–
化剂中的 Cl 能有效减缓对不锈钢设备的腐蚀。 成小团簇。介孔孔径还影响活性 Cu 物种的含量。
含卤素催化剂催化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 DMC 催化剂的 H 2 -TPR 和 XPS 谱图显示,随着介孔孔径
的活性高,其甲醇转化率大多在 20%左右甚至更 的减小,Cu 的还原温度增加,Cu(Ⅱ)和 Cu(Ⅰ)的电
高 [15-19,23-24] 。然而,尽管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策略 子结合能减小,表明 Cu 粒子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
–
稳定 Cl ,却仍没有克服设备腐蚀的缺点,如 1,10- 用增强,电子倾向于从碳载体向 Cu 纳米粒子转移,
菲啰啉与 CuCl 形成的配合物催化剂体系仍会以 这有利于 Cu 粒子的分散和 Cu(Ⅱ)自还原为 Cu(Ⅰ)和
0.03 mg/h 的速度腐蚀 HC276 不锈钢 [17] 。以上方法 Cu(0),提高催化剂活性,当孔径由 5.1 nm 减小至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设备腐蚀和催化剂失活的问 3.6 nm 时,甲醇转化率由 1.40%提高至 1.84% [29] 。
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开发新 但孔径过小也会导致 Cu 粒子因粒径过小而具有极
型无卤素 Cu 基催化剂。 高的表面能,进而发生团聚 [38] 。此外,WANG 等 [27]
用圆柱型孔和三维互联的狭缝型孔结构的有序介孔
2 无卤素 Cu 基催化剂
碳负载 Cu 制备催化剂,发现后者具有更好的催化
2.1 活性炭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活性,DMC 的时空收率提高了约 19%。三维互联的
2.1.1 活性炭载体的孔道结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介孔结构为反应物和产物的快速、高效扩散提供了
将 Cu 粒子限域在介孔孔道内能调控 Cu 粒子的 通道 [35-36] 。
粒径和价态,并抑制活性 Cu 物种的团聚和流失, 将 Cu 粒子限域在空心碳球 [39-43] 内制成核壳结
从而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ZHANG 等 [26] 在研 构催化剂也是一种抑制 Cu 粒子团聚和流失的有效
究活性炭负载 Cu 催化剂时发现,Cu 粒子的平均粒 策略。空心碳球内部的中空结构和碳壳上的介孔结
径高达 32 nm,而活性炭孔径多在 2 nm 以下,表明 构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孔隙率,有利于 Cu 的分散,
Cu 粒子主要分布在活性炭的外表面。在催化过程 碳壳层还可以作为一种屏障,防止 Cu 粒子流失,
中,这些表面的 Cu 粒子容易发生团聚和流失,在 并且可以增强反应中活性 Cu 的稳定性。碳壳越薄,
反应 120 h 后,DMC 的时空收率下降了 54%。近年 反应物和产物扩散阻力越小,反应物与活性位点接
来,研究人员制备了多种富含介孔的活性炭材料, 触的概率越高,产物占据活性位点的概率越低,因
如有序介孔碳 [27-32] 、碳微球 [33-34] 、活性炭气凝胶 [35] 此,碳壳的厚度是影响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SHI
和分层多孔碳纳米片 [36-37] 等。结果表明,将 Cu 粒 等 [39] 以 SiO 2 微球为模板,将间苯二酚和甲醛沉积到
模板表面后用氢氟酸去除 SiO 2 (如图 1 所示),制备
子限域在介孔内能获得超小粒径的 Cu 粒子,从而
了平均直径为 190 nm、壳厚为 15 nm 的多孔空心碳
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提高催化剂活性。同时,
球(HCS)。并将 Cu 粒子限域在空心碳球内,制备
限域效应引起的催化剂电子结构的改变增强了 Cu
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催化剂。相较于以厚碳壳(65 nm)
粒子与活性炭载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 Cu 粒子的
的空心碳球为载体的催化剂 [42] ,该催化剂的转化频率
团聚和流失,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例如 REN 等 [28]
–1
–1
由 8.6 h 提高到 23.8 h 。
采用模板法,以酚醛树脂(PF)和硅酸乙酯(TEOS)
为前驱体,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F127)为模板剂,
制备了一种典型介孔材料——硅掺杂有序介孔碳
(MSC),并在 MSC 上过量浸渍 Cu(NO 3 ) 2 溶液,在
450 ℃、H 2 体积分数为 10%的 H 2 /N 2 气氛活化 2 h,
制备了 Cu/MSC 催化剂。在该催化剂中,Cu 粒子均
匀分散在介孔内,平均粒径仅有 3.8 nm,与活性炭
负载 Cu 催化剂相比,DMC 的时空收率从 150 mg/(g·h)
提高至 495 mg/(g·h) [26,31] 。且该催化剂循环使用 5
次后平均粒径略微增长至 4.5 nm,甲醇转化率和 注:Et 为乙醇;RF resin 为酚醛树脂。
图 1 Cu@HCS 的合成方法 [39]
DMC 选择性基本不变,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最近, Fig. 1 Synthetic method of Cu@HCS [39]
PEI 等 [37] 发现,N 掺杂分层多孔碳纳米片负载 Cu 催
化剂在使用过程中 Cu 粒子(11 nm)会重组为粒径 2.1.2 活性炭载体的表面性质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更小的 Cu 簇(0.91 nm)。推测这是因为在高温 活性炭材料表面有大量缺陷位和基团,催化剂
(≥100 ℃)下,载体上产生新的缺陷位,初始的 活性与这些缺陷位和表面基团息息相关。碳材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