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精细化工》2023年第12期
P. 214

·2756·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40 卷

                                                       2+
            641.00、642.13 和 643.36 eV 处峰分别对应 Mn 、
               3+
                      4+
            Mn 和 Mn ,与 MnO 2 相比,Cu-MnO 2 -10%中 Mn        3+
            的占比增加,导致材料的平衡氧化态(AOS)降低,
            有利于电子转移        [1,2,26] 。
                 由 MnO 2 和不同 Cu 掺杂量的 Cu-MnO 2 的 O 1s
            谱(图 4c)可见,在结合能 529.68、531.18、532.88 eV
            处分别为表面晶格氧(O L )、氧空位氧(O V )和表
            面羟基氧(O a )的特征峰,随着 Cu 掺杂量的增加,
            Cu-MnO 2 中 O L 占比下降,O V 和 O a 占比增加,说明
            Cu 掺杂后产生缺陷,提高了氧空位含量,可提高材
            料的催化性能       [1,25,27] 。由 Cu-MnO 2 -10%的 Cu 2p 窄
            谱图(图 4d)可知,在结合能 932.30~934.10 和 953.90
            eV 处有两个明显的峰对应于 Cu 2p 3/2 和 Cu 2p 1/2,
                              2+
            945.00 eV 处表示 Cu 的存在,XPS 证实了 Cu 元素成
            功掺杂到 MnO 2 中    [6,23] 。
            2.2   Cu-MnO 2 类氧化物酶性能分析
                 按 1.3 节方法,在 pH=4.0、温度为 30  ℃、10 µL
            Cu-MnO 2 -10%(质量浓度为 1.0 g/L)的条件下,以
            TMB 为底物测定了 MnO 2 和 Cu-MnO 2 -10%类氧化物               b、d、e—不同 Cu 掺杂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制备的 Cu-MnO 2
                                                               类氧化物酶的 UV-Vis 吸收谱图;c—不同 Cu 掺杂量下制备的
            酶的 UV-Vis 吸收谱图,结果见图 5a。
                                                               Cu-MnO 2 类氧化物酶的粒径分布

                                                               图 5  MnO 2 和 Cu-MnO 2 类氧化物酶的 UV-Vis 吸收谱图
                                                                    (a)及 Cu-MnO 2 类氧化物酶合成条件考察(b~e)
                                                               Fig. 5    UV-Vis adsorption spectra of MnO 2  and Cu-MnO 2
                                                                     oxidase-like (a) and investigation of  synthesis
                                                                     conditions of Cu-MnO 2  oxidase-like (b~e)

                                                                   由反应前后溶液的照片(图 5a 插图)可见,分
                                                               别加入 TMB 和 Cu-MnO 2 -10%时,溶液不显色,而
                                                               MnO 2 和 Cu-MnO 2 -10%两者均能催化 TMB 氧化成蓝
                                                               色的产物 ox-TMB,说明两者都具有类氧化物酶活
                                                               性,并且 Cu 掺杂有效提升了氧化物酶活性(图 5a)。
                                                               按 1.2 节步骤,在温度为 70  ℃、反应时间为 3 h 条件
                                                               下,制备不同 Cu 掺杂量的 Cu-MnO 2 类氧化物酶,
                                                               并按 1.3 节测定其活性,结果见图 5b,随着 Cu 掺
                                                               杂量的增加 Cu-MnO 2 类氧化物酶的活性呈先增加后
                                                               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少量 Cu 掺杂可增加 MnO 2
                                                               的晶格缺陷和氧空位,有利于溶解氧的吸附,并且
                                                               Cu-MnO 2 类氧化物酶的粒径减小(图 5c),使其比
                                                               表面积和有效活性位点数量增加,从而具有较高的催
                                                               化活性   [25-27] ,由此可见,Cu-MnO 2 -10%的酶活性最
                                                               佳。过量 Cu 掺杂会引起晶格畸变,当 Cu 掺杂量为
                                                               15%时,类氧化物酶的粒径增大(图 5c),同时催化性
                                                               能下降   [25-27] 。由此可见,Cu-MnO 2 -10%类酶活性最
                                                               佳。按 1.2 节步骤,在 Cu 掺杂量为 10%、反应时间
                                                               为 3 h 条件下,考察反应温度对制备 Cu-MnO 2 类氧
                                                               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见图 5d,随着反应温度的
                                                               升高,Cu-MnO 2 类氧化物酶活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
                                                               趋势,在高温下 Cu-MnO 2 晶粒的生长速率大于成核
                                                               速率,晶粒过度生长,粒径变大,导致活性位点减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