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精细化工》2023年第2期
P. 13
第 2 期 李红伟,等: 燃料电池中铁基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235·
–
这种结构能有效降低氧还原过电位,产生 4e 转移 到可用作氧还原和锌空气电池的高效电催化剂
过程。过渡金属氮化物成本低廉、催化性能高,在 Fe 2 N@NCNTs。它在碱性电解液中 CV 的峰值电位
氧还原反应中稳定性高,有一定研究意义。 为 0.80 V,半波电位为 0.86 V,显示出优异的 ORR
–
XIE 等 [10] 合成了 B/N 共掺杂的多孔碳包覆 Fe 2 N 活性,Fe 2 N@NCNTs 遵循 4e 反应途径,在 0.5 V 电
纳米颗粒(Fe 2 N@BNC)(合成路径如图 3 所示), 压下连续工作 40000 s 后,电流密度保持率达 95%。
Fe 2 N@BNC 催化剂起始电位为 0.981 V、半波电位 LOU 等 [12] 在氩气气氛中直接热解炭黑、氯化铁和三
为 0.844 V,在 ORR 中电子转移数为 3.88,1000 次 聚氰胺的混合物来合成分散在氮掺杂碳(NC)上的
的循环伏安法(CV)扫描后半波电位衰减 10 mV, 六方体 Fe 2 N 纳米晶体,得到的 Fe 2 N/NC 催化剂在
在连续操作超过 25000 s 后,Fe 2 N@BNC 的电流密 碱性溶液中半波电位为 0.91 V,经过 1000 次 CV 循
度仅损失 3.7%,电解液中注入甲醇对其只有微小影 环后基本无变化,表现出超高的 ORR 活性。另外,
响。Fe 2 N@BNC 的封装结构实现了活性和稳定性的 催化剂上过氧化物的产率低至 2.57%,说明对 ORR
平衡。HE等 [11] 将凤仙花的根部在 Fe(NO 3 ) 3 •9H 2 O 溶 反应具有高效选择性。酸刻蚀和硫氰化钾中毒实验
液中培养后与三聚氰胺混合得到前驱体,在 N 2 气 证实,催化剂性能主要归因于具有特殊晶面的六方
氛下 900 ℃炭化 2 h(加热速率为 5 ℃/min),得 氮化物。
图 3 Fe 2 N@BNC 的合成示意图 [10]
Fig. 3 Schematic diagram of Fe 2 N@BNC synthesis [10]
氮原子电负性(3.04)高于碳原子(2.55),当 后衰减 31 mV,而 Pt/C 衰减 42 mV。使用 FeS-PPy-BP
氮原子嵌入到碳结构中时,能从碳原子上吸引电子, 作为阴极催化剂的 DBFC 在 60 和 30 ℃下最大功率
2
使其相邻碳原子产生正电荷;可以增强氧分子的吸 密度分别达 140.5 和 78.8 mW/cm ,这充分说明了杂
附并产生可以活化氧分子的活性位,使得氧分子可 原子 S 对金属的优化修饰特性。JIA 等 [14] 通过 Fe 3+
以分解成两个氧原子;氮的掺杂可有效调控催化剂 与多巴胺配位聚合后炭化制备了 N,S 共掺杂的多孔
结构,修饰催化剂中的活性因子,增加活性位点密 碳纳米片催化剂 γ-FeOOH/NS-C,硫化亚铁(FeS)
度,促进电池反应中氧气的转换,提高 ORR 催化性 在 N,S 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片上原位转化为氢氧化铁
能。另外,核壳结构避免了反应过程中对 Fe 2 N 纳米 (γ-FeOOH),该纳米复合材料在碱性介质中 ORR 的
颗粒的侵蚀,使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耐 半波电位为 0.833 V,比 20% Pt/C(即 Pt 质量占 Pt/C
用性和耐甲醇交叉的 ORR 性能。 总质量的百分数为 20%,下同)商业催化剂具有更高
2.1.3 硫化物 的正半波电位(10 mV),表现出很高的活性。密度泛
硫原子的掺杂会在碳框架内产生电荷分布和自 函理论(DFT)计算表明,碳基体中掺杂的 N、S 和
旋密度,故选用含 S 物质为硫源,通过简单的热解 γ-FeOOH 的(010)晶面是 ORR 活性中心。该催化剂
2
得到 S 掺杂碳的铁基催化剂或 N,S 共掺杂碳的铁基 可使锌空气电池具有更好的功率密度(92 mW/cm )
催化剂。 和比容量(740 mA·h/g)。
LIN 等 [13] 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一种硼氢化物燃 S 元素的电负性与碳元素非常接近(分别为 2.58
料电池(DBFC)的阴极催化剂——聚吡咯改性碳负 和 2.55),S 掺杂对碳材料晶格的电荷密度分布影响
载硫化亚铁(FeS-PPy-BP)。FeS-PPy-BP 上的 ORR 较小,它主要是通过自旋极化作用产生活性位点。S
–
主要通过 4e 过程进行,H 2 O 2 产率较低(低于 5%), 原子的添加还可以修饰金属电子能级结构,改善电
ORR 反应中的半波电位为 0.89 V,5000 次 CV 循环 荷转移、减少过电势、诱导氧吸附,从而提高氧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