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精细化工》2023年第8期
P. 54

·1668·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40 卷

            电池(LIB)和锂聚合物化学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8 年,MIZRAHI 等     [13] 探索出了具有更宽电位窗
            但枝晶现象的形成严重地影响了锂电池的开发和应                             口的全苯基配合物(APC)电解质,这一观点的提
              [6]
            用 。根据元素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镁与锂有许多                             出被认为是可充电镁离子电池的又一次突破。2010
            相似的性质,其相对更稳定             [7-8] ,且大量存在于地壳           年以来,可充镁离子电池经历了快速发展,研制了
            中 [9-10] 。因此,有关可充镁离子电池(MIB)的设想                     高压电解质     [14-15] 。DAVIDSON 等 [16] 在特定电解质
            和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发现了镁金属负极的枝晶。然而,可充电镁离子
                                                               电池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储能技术,仍处于起步
            1   可充镁离子电池研究背景                                    阶段,可充电镁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如图 1 所示。
                                                               随后,在业界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可充镁离子电池
                 众所周知,镁干电池早已被用作军用电源,当                          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镁沉积和溶解效率达到
            时这类电池的开发虽因存在低的开路电压,缺少足                             100%,在电流密度为 0.1~1 mA/cm 下,2000 次充
                                                                                               2
            够稳定性等问题未获得成功,但其充放电的库仑效                             放电后容量损失只有 15%           [17-18] 。但目前存在正极
            率已达 99%。20 世纪 90 年代初,关于可充电镁离                       材料因高扩散势垒导致选择范围受限,以及与锂电
            子电池研究的比较少。1990 年,GREGORY 等                  [11]   池相比电压较低等因素,与成熟且商品化的锂离子
            对镁离子格氏试剂电解质进行探索;2000 年,                            电池相比,镁离子电池的内在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
            AURBACH 等     [12] 提出了可充电镁离子电池模型;                  展现。





























                                            PTO 为芘-4,5,9,10-四酮;OMBB 为有机硼酸镁
                                               图 1   可充镁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Fig. 1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echargeable magnesium-ion batteries

                 尽管存在上述制约因素,但可充电镁离子电池                          镁离子电池是迄今为止最具理论前景、适用于电动
            的研究仍具有很大吸引力,理论上,可充镁离子电                             汽车的“绿色”蓄电池。
            池的发展空间很大,远远超过锂离子电池。首先,
            其原材料更丰富(约占地壳元素质量分数的 2.5%),
                           [1]
            价格比锂更便宜 。其次,Mg 比 Li 的活性要低得
            多,从而缓解了对安全和制造的限制。如果能够克
            服扩散限制,则与 Li 相比,电压损失可以通过以下
            几个因素来补偿:Mg 每个原子的电荷是 Li 的 2 倍,
                                              3
            而且由于体积比容量(3833 mA·h/cm )极高(各种
            金属负极的比容量如图 2 所示            [19] ),使其成为空间有
            限的移动设备和电动汽车电池的理想预期负极材

            料,将会为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其                                       图 2   各种金属负极的比容量        [19]

            实际意义将会远超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因此,可充                               Fig. 2    Specific capacity of metal anode materials [19]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