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201904
P. 126

·652·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6 卷

                                    表 1    各萃取部位对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s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IZD and MIC
                                  PE                   EE                   BE                 Penicillin
                                                                                                     *
                Strains
                           IZD/mm   MIC/(g/L)   IZD/mm    MIC/(g/L)  IZD/mm    MIC/(g/L)   IZD/mm   MIC/(g/L)
                                                                                                a
               S.aureus   16.25±0.47   c  1.56   18.41±0.52 b  0.78   13.53±0.64  d  6.25   23.34±0.35    0.05
                                                                                                a
               B.subtilis   13.99±0.26   c  3.13   16.72±0.44 b  1.56   12.32±0.49 d  12.50   24.25±0.21    0.05
                                                                                                a
                E. coli   15.90±0.41   c  3.13   17.56±0.68 b  0.78   12.69±0.45  d  6.25   21.74±0.37    0.10
                                                                                                a
              S. marcescens   12.95±0.38   c  6.25   15.73±0.57 b  1.56   10.90±0.43 d  12.50   20.56±0.37    0.10
                 注:同行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青霉素作为阳性对照,质量浓度为 2 g/L。

                 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和革兰氏                          表 2    各萃取部位的 IC 50 及其与总酚和总黄酮的相关性
            阴性菌(大肠杆菌等)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以                                  分析
                                                               Table 2    IC 50  valu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total
            抑菌圈直径、MIC 为评价指标是检测天然产物抑菌                                  phenols and flavonoids of each extract
            活性的常用方法        [21-22] 。由表 1 可见,PE、EE 和 BE
                                                                                  IC 50/(g/L)
            对 4 种受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即均能抑                                                                   S.
                                                                        S.aureus   B.subtilis   E. coli
            制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                                                                 marcescens
                                                                                                  b
                                                                                        b
            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黏质沙雷氏菌)的生                                PE    5.78±0.01  b  8.23±0.07    6.86±0.01   18.27±0.03 b
                                                                  EE    1.11±0.01 c  1.67±0.01   c  1.59±0.03   c  3.87±0.02 c
            长。3 种提取物对不同受试菌的抑制活性并不相同,
                                                                                                  a
                                                                                        a
                                                                  BE   27.03±0.15 a  55.58±0.37   28.21±0.14   50.31±0.16 a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大肠杆
                                                               Penicillin  0.15±0.01  d  0.11±0.01   d  0.64±0.01   d  0.66±0.01 d
            菌、枯草芽孢杆菌,对黏质沙雷氏菌抑制作用最弱;
                                                                               Correlation analysis
            而 3 种提取物中又以 EE 的抑菌活性最佳,并且对
                                                                 Total
            于每种受试菌,PE、EE 和 BE 的抑菌圈大小均具有                         phenols  0.914**   0.816**   0.877**   0.928**
            显著性差异,说明 EE 的抑菌活性显著大于 PE 和 BE                        Total   0.771*   0.631    0.716*    0.795*
                                                               flavonoids
            (P<0.05),但 3 种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均显著小于青
                                                                   注:同列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关
            霉素阳性对照(P<0.05)。由各提取物处理 4 种受试                       性极显著(P<0.01),*相关性显著(P<0.05)。
            菌的 MIC 可见,PE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较强,对黏质沙雷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弱;EE 和 BE                              由表 2 可见,3 个萃取部位对 4 种实验菌的 IC 50
            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较强,                             均是 EE 最小,即 EE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黏质沙雷氏菌的抑制能力较弱。                             最强,其次依次为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黏
            PE、EE 和 BE 对于各受试菌的 MIC 均为 EE<PE<BE,                质沙雷氏菌抑制作用最弱;对每种受试菌,PE、EE
            说明对于 4 种受试菌,抑菌效果最好的均为 EE,其                         和 BE 之间两两相比较,IC 50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次为 PE,最差为 BE,但 3 种提取物的 MIC 均高于                     (P<0.05),说明 EE 的抑菌活性显著强于 PE 和 BE,
            青霉素阳性对照(P<0.05),这与抑菌圈实验结果一                         这与抑菌圈直径和 MIC 值实验结果一致。结合对 3
            致。在前期研究中,EE 较 PE 和 BE 具有更高的总                       种萃取物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前期研究                     [13] 可
                                                       [13]
            酚和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 1.60、20.50 mg/g) ,                   以看出,具有较高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萃取物(EE)
            而研究表明,多种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菌作                             抑菌活性也相对较高。为探讨各萃取物总酚、总黄
            用 [23] ,这或许是 3 种提取物中 EE 具有相对较好抑                    酮含量与抑菌活性的相关性,将各萃取物中总酚、
            菌活性的原因之一。此外,从表 1 还可看出,各提                           总黄酮含量与抑菌活性的倒数(1/IC 50 )作为变量,
            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要强于阴性菌,与                             采用 SPSS 软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
            郑翠萍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由于革兰氏阴                             示,除总黄酮含量与抑制枯草芽孢杆菌增殖的 IC 50
            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结构不同,导致其对抑                             相关性不显著外(P>0.05),向日葵茎髓各萃取部位
            菌物质具有一定抵抗作用            [24] 。                      总酚、总黄酮含量与其抑制受试菌增殖的 IC 50 均呈
                 PE、EE 和 BE 对 4 种受试菌的 IC 50 及 IC 50 与总         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 或 P<0.01)。其中,
            酚、总黄酮的相关性分析见表 2。PE、EE 和 BE 对                       总酚与黏质沙雷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IC 50 的相关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黏质                             系数(R )在 0.91 以上,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
            沙雷氏菌的抑制作用均是以 EE 最强。                                菌相关系数也大于 0.81,相关性极显著(P<0.01),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