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201904
P. 31

第 4 期                          曾丽媛,等:  微反应技术在氟化反应中的应用                                    ·557·


            式管路阻隔了氧气的进入,极大地提高了操作的便
            捷性;(2)微反应技术中管道在微米级别,大大缩
            短光路径,这种辐射方式可提高催化剂和底物浓度;
            (3)微反应技术中的保留时间是通过流速决定的,

            避免了由于过度辐射导致的产物分解以及副反应的                                 针对光诱导引发的氟化反应,Su              [49] 等探究了以
            发生  [24] 。                                         N-甲基吡咯为底物的三氟甲基化反应(如下所示)
                 David [34] 团队对比了釜式条件和微通道条件下
                                                               的机理。由于采用的 CF 3 I 在常温下是气体,而对于
            乙基苯的光诱导氟化反应。前者采用氧杂蒽酮作为
                                                               气液反应,于釜式条件下获得动力学数据较为困难,
            催化剂,采用 1.2 当量的 Selectfluor(相对于底物),
                                                               而采用微反应技术则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重复
            于 25 ℃下进行 1 h 的光诱导氟化反应,原料转化率
                                                               性。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光子通量和保留时间的变
            为 92%,而反应温度提高到 40~60 ℃时,虽可提高
                                                               化得出该反应为零级反应,但之后的反应研究发现,
            原料转化率,但因产物(化合物 XIV-1b)分解而导
                                                               针对 CF 3 I 是伪零级反应,而针对 N-甲基吡咯则是一
            致收率下降;后者于物料比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氟化
                                                               级反应;最佳催化剂负载量的摩尔分数为 0.5%;随
            反应,原料转化率为 95%,而化学反应选择性几乎
                                                               着光子能量输入的增加,反应速率常数及收率呈线
            为 100%(图 2)。此外,提高反应温度使得反应速
                                                               性增加;随着保留时间的延长,反应收率也逐渐增
            率加快的同时,也降低了底物的活性阈值,令更多
                                                               加;该反应通过还原淬灭机理进行而非自由基机理。
            的苄基类化合物得以氟化。






                                                                   此外,针对放射性氟化           [50-52] 、电化学氟化  [53] 等
                                                               类型氟化反应,已有部分底物于微反应通道内得以

                                                               实现,相比于传统氟化过程,利用微反应技术进行
                    图 2    乙基苯的光诱导氟化反应示意图                      放射性氟化,可以避免传统氟化方式由于温度升高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photoinduced fluorination of
                   ethylbenzene                                而造成的底物分解        [54] ;大大减少了放射性氟化所需
                                                               底物的用量     [55] ;微反应技术操作便捷,传质效率较
                 化合物 XIV-11b 和 XIV-12b 皆为生物活性小分
                                                               高,再加上      18 F 半衰期较短,从而大大缩短了合成
            子,传统反应器中对化合物 XIV-11b 的底物进行氟
                                                               时间,延长了氟化物的寿命             [56-57] 。
            化,得到的往往是混合物。但于微通道条件下,反
            应温度由 25 ℃升高到 60 ℃时,选择性超过了 90%,                     3   展望
            而收率也提高到 80%。化合物 XIV-12b 的底物是萨
            利麝香,是香水中的一种组分,釜式条件下的氟化                                 将微反应技术应用于氟化反应,可以增加反应
            反应速率较快,但氟化产物在反应混合液中并不稳                             的可控性,改进工艺稳定性,加强氟化工艺安全性,
            定,极易分解,但若于微通道内添加二氯甲烷进行                             减少实验和生产用地,缩短研发耗时。氟化反应作
            稀释,所得氟化产物的稳定性提高不少。Thomas                    [24]   为 18 类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仍需注意到微反
            还针对苯乙酮的光诱导氟化反应进行了研究,釜式                             应技术应用于氟化反应中的部分局限性:(1)微反
            条件下反应 24 h,转化率为 85%,选择性为 95%;                      应技术中氟化反应的动力学以及反应机理研究尚不
            而利用微反应技术其收率(86%)稍有提高,且辐                            完善;(2)目前,现有的微反应技术中的氟化工艺
            射时间减少为 24 min。                                     主要是在传统间歇式工艺基础上进行优化,如何结
                                                               合微反应技术的优势以及微通道的特点,进行微反
                                                               应技术的氟化工艺条件设计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之一;(3)微反应技术应用于氟化反应的工艺生产
                                                               过程模拟以及不同物态条件下混合、反应情况的流
                                                               体模拟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58] ;(4)目前,国内外
                                                               针对微反应技术应用于氟化反应的安全性能评估尚
                                                               未有具体标准;(5)现阶段所使用的微反应技术的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