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精细化工》2020年第1期
P. 158

·144·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7 卷

                                                               剂的使用及回收造成困难;在动态(柱床式)吸附
                                                               中,会导致柱中压力损失过大,降低交换速率                     [48] 。
                                                                                    #
                                                                                 #
                                                               本文通过筛分得到 1 ~6 树脂颗粒(48~830 μm,从
                                                                #
                                                                    #
                                                               1 到 6 粒径逐渐减小),考察了粒径对 GSR 树脂脱
                                                               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见图 15。从图 15a 可以看出,
                                                                                           #
                                                               树脂粒径分布较为均匀,以 6 树脂为例,粒径为
                                                               60~80  μm 的树脂可占总数的 98.68%以上,过大与
                                                               过小的颗粒不到总数的 1.32%。均一的粒径可保证
                                                               淀粉树脂在连续操作,尤其是柱床动态处理过程中
                                                               的稳定性。由图 15b 可以看出,随着粒径的减小,
                                                               GSR 树脂对混合废水的脱色率逐渐提高,当粒径范
                                                                                   #
                                                               围为 150~230 μm 时(4 树脂),脱色率达到 85.08%;
                                                               树脂粒径继续减小,脱色率增加不明显。故综合考
                                                               虑脱色效果,树脂使用与回收操作便捷性,本文中
                                                               GSR 淀粉树脂的使用粒径选择在 150~230 μm,此亦
                                                               是离子交换树脂最常用的粒径范围。



            图 14  RS、GSR、活性炭、沸石及 001×7 阳离子交换树
                   脂对混合废水的脱色率(a)及 GSR 经不同再生
                   循环次数后的脱色率(b)
            Fig. 14    Decolourization ratio of RS, GSR, AC, zeolite and
                    001×7  cation  exchange  resin  for  the  mixed  dye
                    wastewater (a) and the decolorization rate of GSR
                    after  different  regeneration  cycles  for  the  mixed
                    dye wastewater (b)

            GSR 树脂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不仅高于 001×7 树脂,
            在可生物降解方面更具有后者无法比拟的优势,使其
            有望成为活性炭与合成树脂吸附剂的理想替代品。
                 重复使用(再生)性是吸附材料的一项重要性
            能,目前对天然吸附材料再生性能的报道相对较少。
            天然高分子吸附剂大多为多糖基,如淀粉、纤维素
            等,稳定性差,很容易降解,再生利用性差,使用
            寿命短。图 14b 为 GSR 经不同再生次数后对混合废
            水染料的脱色率。可以看出,经 4 次再生循环后,
            GSR 的脱色率仍然保持在初次吸附的 91.12%以上。

            表明 GSR 淀粉树脂有相对较好的再生能力。可能是
                                                                          #
            由于经接枝共聚后,RS 中大量羟基被取代,大分子                           图 15  GSR 6 树脂的粒径分布图(a)及树脂粒径对混合
                                                                     染料废水脱色能力的影响(b)
            中引入了由 ST/SMAS 单元组成的共聚侧链,理化稳
                                                                                                  #
                                                               Fig.  15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GSR  6  (a) and  their
            定性提高所致。总之,GSR 树脂对混合染料废水具                                  effect  on  decolorization  capacities  on  mixed  dye
            有较高的脱色率、良好的再生性,有望成为工业染                                    wastewater (b)
            料废水处理领域中一种高效环保的天然高分子吸附                             3   结论
            材料  [47] 。
            2.4.5    GSR 的粒径分布及其对脱色性能的影响                          (1)以 RS、SMAS 与 ST 为原料,通过接枝共
                 树脂的粒度对其交换速度与交换量均有较大影                          聚制备了淀粉基离子交换树脂 GSR,以磺酸基质量
            响。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溶质的扩散速度越快,                            分数及对 MB 染料的吸附量为考察指标,优化了最
            吸附量提高。但颗粒太小,在静态吸附中会对吸附                             佳合成条件∶引发剂 n(过硫酸铵)∶n(亚硫酸氢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