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精细化工》2020年第8期
P. 189

第 8 期                     颜光耀,等:  聚多巴胺/海藻酸钠在昆虫病毒制剂上的应用                                  ·1687·


            的微胶珠表面,从图 4d 可以看出,微胶珠表面有褶                          的第二次失重是因为糖苷键的断裂、聚合物降解所
            皱。这是由于体积减小所致。非褶皱范围里的表面                             致,280 ℃之后是碳质残渣氧化导致的失重                  [34] 。聚
            是光滑平整的,不同于正常海藻酸钠水凝胶表面的                             多巴胺在整个温度变化过程中显得更加稳定,微胶
            多孔状结构。这也能够证明聚多巴胺涂层附着在                              珠的失重温度与海藻酸钠相似,这是因为微胶珠中
            S-N 表面上。                                           的主要成分为海藻酸钠,但是失重曲线更为平滑,
            2.4  DSC 分析                                        这是聚多巴胺涂层所致。可能在升温过程中,聚多
                 在测定微胶珠结构的热性能时需将微胶珠冷冻                          巴胺在相对低温下能够更好地保持结构与形态,使
            干燥后进行。图 5 为 DA、PDA、SA、P/S-N 和 SeNPV                得海藻酸钠在失水过程中水分缓慢释放,失重过程
            的 DSC 曲线。由于多巴胺为单一化合物,在 250 ℃                       更为平缓,没有了二次失重的拐点。所以,在微胶
            附近有一个较强的氧化放热峰,其他 4 种样品均为                           珠中,海藻酸钠为结构主体,聚多巴胺涂层可以使
            混合物,结构复杂且呈无定形态,在 40~300  ℃范                        微胶珠在 300℃以上高温条件下的分解速度变慢,
            围内既不结晶也不熔化,在 100~200  ℃范围内出现                       从而提高了整体结构的高温稳定性。
            玻璃态转变。P/S-N 微胶珠的吸热放热变化与海藻                          2.6   抗紫外性能评价
            酸钠的相似,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中未表现出明显                                 以 3 龄甜菜夜蛾幼虫为供试虫,测定了样品的
            的吸热和放热,物质结构较为稳定。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如图 7 所示。



















              图 5  DA、PDA、SA、P/S-N 和 SeNPV 的 DSC 曲线
              Fig.5    DSC curves of DA, PDA, SA, P/S-N and SeNPV

            2.5  TGA 分析
                 通过 TGA 对样品的结构进行分析,DA、PDA、
            SA、P/S-N 和 SeNPV 的 TGA 曲线如图 6 所示。





                                                                            a—未处理;b—紫外线处理
                                                                        图 7  SeNPV 和 P/S-N 的活性评价
                                                                    Fig. 7    Bioactivity assay of SeNPV and P/S-N

                                                                   图 7a 是未进行处理的病毒与病毒微胶珠 P/S-N
                                                               混悬剂的活性测定结果。从图 7a 可以看出,两种病
                                                               毒制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差别不明显,这

                                                               说明通过制成病毒微胶珠并没有影响其活性,完好
              图 6  DA、PDA、SA、P/S-N 和 SeNPV 的 TGA 曲线            地保存了病毒对幼虫的侵染能力。病毒微胶珠的累
              Fig. 6    TGA curves of DA, PDA, SA, P/S-N and SeNPV
                                                               积死亡率略低于病毒的死亡率,这可能是由于制备
                 其中,多巴胺与聚多巴胺的失重曲线与文献报                          过程中的多次操作行为导致了病毒的流失。图 7b 是
            道相符    [33] 。多巴胺和病毒在 300  ℃左右开始第一次                 病 毒与病毒微胶珠经过 2 h 的紫外线照射处理
            失重,至 500  ℃趋于稳定。海藻酸钠在 50  ℃开始                      (254 nm,5 W)后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从图 7b
            第一次失重,归于样品中的水分蒸发,220~280  ℃                        可以看出,紫外线照射对病毒活性影响较大,在第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