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精细化工》2021年第6期
P. 87

第 6 期                       刘国强,等:  多肽与多肽螯合铁叶面肥的制备及应用                                   ·1149·


                                                                                        4
            48 h,得到 Pep-Fe。采用单因素实验对 m(Pep)∶                    16.2 mm,放大倍数为 1.0×10 倍。
            m(FeSO 4 )、pH、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优化,螯                      1.5   小油菜叶绿素测定
            合率的测定采用邻菲罗啉法测定               [10] 。螯合率按式(1)            取新鲜叶片将表面擦干净,进行前处理,称取
            进行计算:                                              0.20 g 新鲜样品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和
                                   m   m                      CaCO 3 粉末及 2~3 mL  体积分数 80%丙酮水溶液,
                        螯合率   /%   1   2    100       (1)
                                     m 1                       研磨成匀浆,再加入适量体积分数 80%丙酮水溶液,
            式中:m 1 为溶液中总铁的质量,g;m 2 为溶液中游                       将组织研磨至白色,静置 3~5 min。将提取液沿玻璃
            离铁的质量,g。                                           棒倒入漏斗,过滤到容量瓶中,直至残渣和滤纸中
            1.2.3.2   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                                无绿色为止,添加体积分数 80%丙酮水溶液至 100
                 根据 1.2.3.1 节得到的最佳条件,采用四因素三                    mL 容量瓶刻度,在 663 及 646 nm 波长下测定上述
                                       4
            水平正交实验设计,选用 L 9 (3 )正交表来进行实验,                      容量瓶中提取液的吸光度,以体积分数 80%丙酮水
            考察不同因素对螯合率的影响,方差采用 SPSS 软                          溶液为空白。叶绿素质量浓度按式(2)和(3)进
            件进行分析。                                             行计算,叶绿素含量(mg/g)按式(4)进行计算                  [11] :
            1.3   种植实验                                                     12.21 A  663    2.59 A  646  (2)
                                                                           a
                 取长 49 cm、宽 20 cm、高 14 cm 的种植盆若干,                           20.13 A  646    5.03 A  663     (3)
                                                                           b
            保持 2~4 cm 间距移栽穴盆中培养至 2~3 cm 高的苏                                                V
                                                                           叶绿素含量                       (4)
            州青小油菜苗。设置 4 组实验分别为:清水对照组                                                   W  1000
            (无叶面肥)、市售组(益施帮氨基酸叶面肥)、Pep                          式中:  、  分别为叶绿素 a、叶绿素 b 的质量浓
                                                                           b
                                                                      a
            组、Pep-Fe 组,于陕西科技大学植物培养间培养植                         度,mg/L;A 663 、A 646 分别为叶绿素提取液在波长
            物,培养间恒定的环境条件∶相对湿度 60%~80%,                         663、646 nm 下的吸光度;ρ为叶绿素质量浓度,
            温度白天 28  ℃,夜间 22  ℃。在小油菜生长期进行                      ρ=  +  ,mg/L;V 为提取液的体积,mL;m 为
                                                                        b
                                                                    a
            喷肥,每组肥 1 g 用蒸馏水稀释 1000 倍后喷肥                        样品的鲜质量,g。
            10 mL,每周喷一次,在作物生长期间除喷施肥料不                          1.6   小油菜生长数据测定
            同,其余条件保持一致。45 d 后清洗单株植物,测                              小油菜采收之后对其单株重、株宽、株高、根
            试记录其生长状况数据。                                        长、根重、最大叶长及最大叶宽进行测定。株宽、
            1.4   表征与测试                                        株高、根长、最大叶长及最大叶宽采用直尺测量,
                 TG 测试:取 2 mg 样品放入同步热分析仪中,                     株重及根重采用天平称量法。
            以 10  ℃/min 的升温速率由室温升至 250  ℃;元素
                                                               2   结果与讨论
            分析:Pep 及 Pep-Fe 中的 C、H、N 采用有机元素
            分析仪测定,Fe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XRD 测                         2.1   Pep 制备条件分析
            试:采用 X 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测试,电压 40 kV,                      2.1.1   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析
            电流 100 mA,扫描速度 5 (°)/min,步进 0.02°;SEM                  按照 1.2.1.1 节实验方法,固定其他条件不变,
                                           –2
            测试:高压 15 kV,束流 6.9×10  mA,工作距离                     改变某一变量来制备 Pep,其结果列于表 1。

                                                 表 1  Pep 制备单因素实验表
                                        Table 1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of Pep preparation
             m(明胶蛋白)∶      溶液状态       m(明胶蛋白)∶       溶液状态       反应时间/h      溶液状态       反应温度/℃      溶液状态
                m(H 2O)                 m(浓硫酸)
                 1∶4     大量悬浮有褐变        1.00∶0.25   大量悬浮有褐变         4    均匀无褐变            40    均匀无褐变
                 1∶5     大量悬浮有褐变        1.00∶0.50   大量悬浮有褐变         5    均匀无褐变            50    均匀无褐变
                 1∶6     少量悬浮无褐变        1.00∶0.75   少量悬浮无褐变         6    均匀无褐变            60    均匀无褐变
                 1∶7     均匀无褐变          1.00∶1.00   均匀无褐变           7    少量悬浮无褐变          70    少量悬浮无褐变
                 1∶8     均匀无褐变          1.00∶1.25   均匀无褐变           8    大量悬浮有褐变          80    大量悬浮有褐变
                 1∶9     均匀无褐变          1.00∶1.50   均匀无褐变           9    大量悬浮有褐变          90    大量悬浮有褐变

                 从表 1 可知,优化的反应条件为:m(明胶蛋                        选择 A〔m(明胶蛋白)∶m(H 2 O)〕、B〔m(明胶蛋白)∶
            白 ) ∶ m(H 2 O)=1 ∶ 7 , m( 明胶蛋白 ) ∶ m( 浓硫           m(浓硫酸)〕、C(反应温度)和 D(反应时间)作为
            酸)=1.00∶1.00,反应温度为 60  ℃,反应时间为 6 h。                正交实验的中间因素水平,如表 2 所示。表 3 为 Pep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