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精细化工》2021年第9期
P. 68

·1782·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8 卷

            2.2   电磁性能分析                                       介电频散现象。在所测频段内,按 ε′和 ε″大小排序
                 图 4 为 3 种吸波剂与石蜡以质量比 1∶4 均匀混                   均为 S-PG>L-PG>H-PG,与表 1 所示 3 种粉体全粉
            合所测得的电磁参数。                                         压片所测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及 SEM 形貌分析结果一
                                                               致,这表明 S-PG 和 L-PG 具有更高的介电存储和损
                                                                                  +                        2–
                                                               耗能力,原因在于 H 浓度相同,对负离子为 SO 4
                                                                                       –
                                                               和大分子樟脑磺酸根(CSA )可通过静电吸引或氢
                                                               键等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强 PANI 链间及 PANI 与 GO
                                                               间的载流子传输       [22] 。介电损耗正切(tanδ ε =ε″/ε′)表
                                                               示电磁能量损失部分与储存部分的比值,常用于衡
                                                               量吸波材料的介电损耗性能。图 4c 为 3 种样品的
                                                                                                     2–
                                                               tanδ ε 随频率变化曲线,表明对负离子为 SO 4 时氧化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物的介电损耗性能最高,对负离
                                                                        –
                                                               子为 CSA 时氧化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物介电损耗性
                                                               能较低。图 4d 中 3 种样品的相对磁导率实部 μ′随频
                                                               率变化在 1.0 附近波动,虚部 μ″在 0 附近波动,这
                                                               与石蜡基体的数值接近,表明 3 种样品的磁损耗贡
                                                               献很小。

                                                                     表 1  H-PG、L-PG 和 S-PG 全粉的电导率
                                                                   Table 1    Conductivity of H-PG, L-PG and S-PG
                                                                         样品                 电导率/(S/cm)
                                                                        H-PG                   0.621
                                                                        L-PG                   4.553
                                                                        S-PG                   5.500

                                                                   根据德拜偶极子弛豫模型            [23] ,可以推导出相对
                                                               介电常数虚部 ε″与实部 ε′间的关系,如式(3)所示:
                                                                                 2         2          2  (3)
                                                                                                 s
                                                               式中:ε∞为频率无限大时的相对介电常数,ε s 为静态
                                                               频率下的相对介电常数。ε″-ε′曲线应为半圆形,命
                                                               名为 Cole-Cole 圆,每个半圆对应一个德拜弛豫过程。
                                                                   H-PG、L-PG 和 S-PG 的 Cole-Cole 曲线如图 5
                                                               所示。














            a—介电常数实部;b—介电常数虚部;c—介电损耗角正切;d
            —复磁导率
                 图 4  H-PG、L-PG 和 S-PG 的电磁参数曲线                     图 5  H-PG、L-PG 和 S-PG 的 Cole-Cole 曲线
            Fig. 4    Electromagnetic parameter curves of H-PG, L-PG   Fig. 5    Cole-Cole curves of H-PG, L-PG and S-PG
                   and S-PG
                                                                   复合物的 ε″-ε′曲线都呈现双德拜弛豫过程,与
                 3 种吸波剂的介电常数的实部 ε′和虚部 ε″均随                     文献中关于聚苯胺的德拜弛豫过程分析结果一致                     [24] 。
            频率升高而降低,如图 4a、b 所示,表现出明显的                          双德拜弛豫过程可能归因于偶极子极化和界面极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