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201812
P. 95

第 12 期                    刘兴勇,等:  环境和生长阶段对羊肚菌氨基酸的呈味影响                                   ·2063·


                                                               高于杏鲍菇、金针菇、牛肝菌等多种食用菌                     [20,23] 。
                                                               干燥方式对食用菌的鲜味也具有营养,热风干燥能
                                                               显著增加鲜味成分,而冷冻干燥、冷冻结合微波真
                                                               空干燥等对 EUC 值无显著影响            [24-25] 。
                                                                   外源性营养的供给对人工培育羊肚菌是一项关
                                                                                                          [9]
                                                               键技术,但其对鲜味等成分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 。
                                                               将来需进一步研究培养基质微观环境对羊肚菌呈味
                                                               物质的影响及加工中呈味特性变化,羊肚菌中风味

                                                               化合物形成途径等,为提高羊肚菌生产储存过程中
                  图 2   羊肚菌不同生长阶段氨基酸比例变化                       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Fig. 2    Changes of amino acid proportion of morel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3    结论

                 由表 4 和图 2 可见,羊肚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1)不同产地间羊肚菌游离氨基酸差异不显著,
            均检出 17 种氨基酸,随生长阶段氨基酸含量增加,
                                                               人工培育与野生羊肚菌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
            阶段 1 和 3 含量差异显著。总游离氨基酸和非必需
                                                               基酸差异不显著。野生羊肚菌鲜味氨基酸显著高于
            氨基酸含量增加较快,范围分别在 7.31~18.88、5.37~
                                                               人工培育羊肚菌,其中天门冬氨酸差异显著(P<
            14.04 mg/g。鲜味氨基酸为 1.48~4.40 mg/g,占总氨基
                                                               0.01),鲜味氨基酸的差异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酸比重增高,分别为 20.2%、20.7%、23.3%,谷氨
                                                                  (2)人工培育和野生羊肚菌对滋味有贡献的氨
            酸是所有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中含量最高者,占鲜
                                                               基酸均为 6 种,但人工羊肚菌比野生羊肚菌少了鲜
            味氨基酸 总 量 90%左右;甜味氨 基 酸 为 3.22~
                                                               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呈味作用,且多出苦味氨基酸
            6.94 mg/g ,占总 氨基酸比重 逐渐降低, 分别为
                                                               赖氨酸的呈味。呈鲜味的谷氨酸 TAV 较高,其次是
            44.0%、40.3%、36.8%,甜味氨基酸最高者为丙氨
                                                               呈苦味的组氨酸,精氨酸,甜味氨基酸中丙氨酸 TAV
            酸;苦味氨基酸为 2.41~7.10 mg/g,占氨基酸总量百
                                                               最高。
            分比分别为 33.0%、36.7%、37.6%,比值逐渐增高,
                                                                  (3)羊肚菌随发育时间阶段游离氨基酸总量、
            含量最高为精氨酸。
                                                               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初期和后
                 羊肚菌生长阶段 1~3 中,对滋味有直接贡献的
                                                               期差异显著(P<0.05),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分
            氨基酸种类分别为 4、5、6 种,阶段 2 和 3 分别增
                                                               别是鲜味、甜味、苦味氨基酸中含量最高氨基酸;
            加了缬氨酸、赖氨酸,每种氨基酸的 TAV 都随生长
                                                               三个不同阶段中,对滋味有直接贡献的氨基酸种类
            阶段而增高。谷氨酸、丙氨酸、组氨酸分别是鲜味、
                                                               分别为 4 种、5 种、6 种,阶段 2 和 3 分别比前一阶
            甜味和苦味氨基酸中 TAV 最高的氨基酸,结果与相                          段增加了缬氨酸、赖氨酸,呈味氨基酸的 TAV 都随
            关文献报道一致        [19] 。
                                                               生长发育而增高。谷氨酸、丙氨酸、组氨酸分别是
                 羊肚菌的滋味不仅与游离呈味氨基酸有关,同
                                                               鲜味、甜味和苦味氨基酸中 TAV 最高的氨基酸。将
            时与呈味核苷酸密切相关。氨基酸类鲜味成分在阈
                                                               来考察不同生长阶段呈味氨基酸的累积调控对羊肚
            值以下并不表现出鲜味,当存在少量的 5'-核苷酸,                          菌滋味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提高到其阈值以上从而发挥作用                  [20] 。本文所用
            TAV 是比较客观的评价方法,但还需考虑氨基酸与                           参考文献:
            核苷酸之间的协同作用,即 EUC 值。虽然本实验并                          [1]   Liu C, Sun Y H, Mao Q,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未 分析羊 肚菌 中呈味 核苷 酸,但 鲜味 氨基 酸                            of Morchellaesculenta polysaccharide extracted by pulsed electric
                                                                   field[J]. Internat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 2016,17(6),
            (monosodium glutamate-like,MSG)含量与 EUC                 986- 1002.
                                                               [2]   Cui H L, Chen  Y, Wang S S,  et al. Isolation, partial
            值具有线性相关性。食用菌 EUC 值大小可分为
                                                                   characterisation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
            >10000 mg/g、1000~10000 mg/g、100~1000 mg/g 及            from  Morchellaesculenta [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food of, 2011,91(12): 2180-2185.
            <100 mg/g 4 个水平,其对应的鲜味氨基酸值含量分
                                                               [3]   Fu L H, Wang Y P, Wang J J,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别为>10、1~10、0.1~1 和<0.1 g MSG/g      [21] ,目前文          activity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from Morchellaesculenta[J].
            献报道的食用菌含量范围在 1~9 g/kg             [22] 。本文中羊           Food Function, 2013, 4(6): 871-879.
                                                               [4]   Li S H,  Gao A, Dong S,  et al. Purification, antitumor and
            肚菌鲜味氨基酸在 2.50~6.39 mg/g 之间,其 EUC 值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soybean residue
                                                                   fermented with  Morchellaesculen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对应为 100~1000 mg/g,为第三水平,其鲜味低于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7, 96(3): 26-34.
            Chen 等报道的香菇 35.93~352.7 g MSG/100G      [11] ,而    [5]   Shameem N, Kamili A N, Ahmad M,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