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精细化工》2020年第1期
P. 97
第 1 期 刘 丽,等: 原子灰 BPO-DMA-Co(Ⅱ)固化体系的探讨 ·83·
表 4 不同固化组合原子灰固化性能的对比
Table 4 Comparison of curing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curing combinations of poly-putty base
附着力
样品 t 1/min t 2/min Δ(t 2–t 1)/min 打磨性
打磨 未打磨
G1 15 54 29 较好 较明显附着层 光板
G2 15 25 10 较好 明显附着层 光板
G3 20 1440 1420 较好 较明显附着层 光板
G4 7 38 31 较好 轻微附着层 光板
比较表 4 中的 G1、G3、G4 可知,在 BPO-DMA 间较短且附着力较优。比较表 4 中的 G1、G2 可
固化体系中,当 m(主灰)∶m(促进剂)=100∶0.10 知,BPO-DMA 固化体系中 Co(Ⅱ)的引入,不仅使
(G3)时,固化后树脂附着力较好,但表干时间过 表干时间 t 2 缩短至 25 min,Δ(t 2 –t 1 )/min 缩短至
长;当 m(主灰)∶m(促进剂)=100∶0.67(G4)时,凝 10 min,且附着力明显变优,更重要的是施工时间
胶时间虽缩短至 7 min,但附着力明显变差,表干时 没有缩短。
间仍然较长;相比之下,G1 组合即 m(主灰)∶m(促 采用电子显微镜,分别对表 4 中 4 种固化组
进剂)=100∶0.23 时,凝胶时间 t 1 、表干时间 t 2 、 合在打磨板上的附着层进行表面形貌分析,结果
Δ(t 2 –t 1 )/min 都有较适合的施工时间,固化后表干时 见图 1。
图 1 附着表面形貌
Fig. 1 Surface morphology of adhesion
将图 1 中空白组与 G1、G2、G3、G4 组的表面 有羟基、羧基,易与 Co 盐形成金属 Co 络合物 [14] ,
形貌进行比较可知,原子灰采用以上 4 种固化组合 根据欧文-威廉姆斯(Irving-Williams Order)顺序可
进行固化涂板后,在打磨板上均具有附着层,选择 知,以过渡金属为中心粒子形成的金属络合物性能
G4 固化组合时,附着层较轻微且没有完全覆盖打 相对稳定 [15-17] ,因此络合物的形成致使金属板与涂
磨板,表面光滑;选择 G1、G3 固化体系时,附着 层间的范德华力增加,从而提高了金属板与涂层间
层完全覆盖且较明显,粗糙度增加;选择 G2 固化 的附着力;
体系时,附着层、粗糙度最明显且完全覆盖,说明 (2)促进剂 Co(Ⅱ)的引入可缩短固化时间的原
原子灰选用 G2 固化体系进行涂板固化时,留在打 因之一是,本文自制 UPR 采用一步法合成,所有原
磨板上的灰较多且覆盖较完全。 料同时加入,树脂分子链中双键较均匀地分布在大
综上所述,原子灰采用 BPO-DMA-Co(Ⅱ)体系 分子链中,固化后,交联点间分子链相对较短,从
进行固化时,综合性能较优。 而表干时间 t 2 、Δ(t 2 –t 1 )均较短;其二,DMA 促使
分析认为: BPO 释放游离自由基 R,而自由基引发灰中双键进
(1)促进剂 Co(Ⅱ)的引入可提高附着力。促进 行聚合反应,使原子灰完成固化,但由于固化过程
剂 Co(Ⅱ)中金属 Co 为过渡元素,Co 离子具有空轨 中表面氧气的存在,会与 BPO 初期生成的自由基
道,易接受配位体的孤对电子生成络合物。自制 UPR 结合生成过氧自由基 ROO,ROO 不能引发双键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