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精细化工》2022年第11期
P. 15

第 11 期                      王   帅,等: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2165·


            过在各种材料表面沉积单层或多层薄膜,从而使材                             应中,合成相互连接的空心硅/碳纳米球。这种独特
            料获得所需的各种优异性能。ZHU 等                [29] 利用等离子       的空心硅碳结构,经过 200 次循环,仍有 571 mA·h/g
            体增强原子沉积技术(ALD),以三甲基铝和等离子                           (0.5 A/g)的可逆比容量,保持 99.5%的高库仑效
            体 N 2 /H 2 为前驱体,开发了一种新型表面涂层材料                      率。这种合成路线成本低,易于扩大规模,可能有
            AlO x N y 沉积在硅表面,并研究了 AlO x N y 涂层表面厚              助于硅碳负极的商业应用,为开发制造实用锂离子
            度(最佳厚度约为 2 nm)对硅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                          电池所需的硅/碳负极材料提供了参考。YANG 等                   [31]
            响。结果表明:140 次循环后的可逆比容量从初始                           以 SiO 2 和 CO 2 作为 Si 和 C 源,以金属 Mg 作为还
            硅电极的 331 mA·h/g 提高到 1297 mA·h/g,容量保                原介质,通过 Mg 2 Si+CO 2 →2MgO+Si+C 反应制备原
            持率从 13%提高到 72%。分析表明:在循环过程中,                        位掺杂的纳米多孔 Si/C 负极材料(NP-Si/C),其制
              +
            Li 与 AlO xN y 涂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含有氮化锂和                     备过程如图 5 所示。碳的掺杂在材料内部形成了一
                                                +
            Li—Al—O 的 SEI 层。该 SEI 层作为 Li 传输途径,                 个三维碳网络,提高了 NP-Si/C 的整体电导率,其
            在保持电极的机械结构的同时改善了离子的转移及                             作为缓冲层为 Si 的体积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缓冲空
            了硅负极的动力学。此外,还有效抑制了硅体积的                             间。在 0.5 A/g 电流密度下进行 500 次循环后,放电
            变化,降低了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副反应,并维持                            比容量为 912 mA·h/g,即使在 4 A/g 电流密度下,
            了 Si 电极的结构稳定性。                                     其首圈比容量仍然有 1487 mA·h/g。原位制备硅碳负
                 此外,采用廉价气体碳源,如 CO 2 来制备硅表                      极材料的简单方法为硅基负极材料的改性提供了新
            面包覆碳结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ZHANG 等                     [30]   的思路,并为碳掺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去
            通过在 750  ℃下将 CO 2 作为碳源引入到镁热还原反                     除金属氧化物模板仍是金属还原法带来的共同问题。



















                                               图 5  NP-Si/C 制备工艺示意图     [31]
                                      Fig. 5    Schematic diagram of NP-Si/C manufacturing process [31]

                 对于表面包覆法,保护层双层或多层结构比单                          应用。目前,针对硅负极的体积膨胀效应较大、导
            层结构更为完备,原因在于这种多层结构能更好地                             电性差以及 ICE 较低等问题进行的表面功能化处理
            减轻硅的体积膨胀,而且兼顾提高电子电导率。此                             案例,主要机理是在硅基体表面进行预处理后原位
            外,在控制绿色简易的生产工艺条件下,如何保证                             嫁接官能团以及利用表面特有官能团来实现硅负极
            多层结构的实施和包覆层的均匀性,以及如何改善                             电化学性能的改善。表面功能化多用于纳米硅的表
            包覆层与 Si 之间的界面结合以实现强相互作用是提                          面改性研究,主要作用是增强改性后的硅与电解质
            升硅基材料综合性能的关键因素,这对于获得具有                             作用,促进电解质分解以构建稳定 SEI 膜,改善硅
            良好的导电性和长循环的 Si 负极非常重要。                             负极电化学性能。
            2.2   表面功能化                                            JIANG 等 [36] 通过富集硅烷醇的 Si NPs(标记为
                 粉体材料表面功能化是一种制备具有特定性能                          Si-AA50)与功能性硅烷之间的硅烷化反应,将环氧
            的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修                             基成功地嫁接到了 Si NPs 的表面上制备了环氧-Si
            饰到基体表面以实现均相、多相化,发挥两种体系                             NPs。与原始 Si NPs 相比,环氧-Si NPs 展现出明显
            各自的性能优势,可以通过特定手段精准调控其结                             的电化学性能优势,这归功于环氧- Si NPs 制成的负
            构和功能,进而赋予主体材料不同的性能                    [32] 。这种     极具有较高的黏合强度,以及环氧基和聚丙烯酸黏
            表面处理方法不仅在催化、能源等多个领域都有广                             合剂之间形成了共价键。JIANG 等           [37] 报道了一种硅表
            泛的应用前景,而且在锂离子电池硅负极也有较多                             面功能化的方法,如图 6 所示,通过氢硅基化反应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