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精细化工2020年第2期
P. 35
第 2 期 程春晖,等:甲醇制烃类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237·
理论水平上,研究了 1T 团簇表面上的烷氧基和烷烃 均超过 25%)。轻烷烃的存在表明烷烃裂解与环化
与反应物的氢转移反应,发现碳正离子过渡态的几 反应同时发生,而芳烃的大量生成说明环化副反应,
何构型和电荷数与非典型的五配位碳正物种非常相 如烯烃齐聚、芳烃烷基化等也会发生 [72] 。这些复杂
似。在过渡态,烷氧基和烷烃由中心氢原子连接, 的二级反应的普遍存在使得实验无法真正揭示烯烃
带少量的正电荷或甚至负电荷,这是氢化反应的特 脱氢是发生在环化之前还是之后。
点。Boronat 等 [66] 扩展研究范围,基于 3T 团簇上的
DFT 计算(B3PW91/6-31G*),认为烷氧基和烷烃
之间的氢转移、歧化和烷基化反应是同一种中间体。
Janik 等 [68] 通过理论计算,预测了类似卡宾离子的过
渡态和氢供体物种作为较低能量的中间产物,并假
定碳离子的稳定性与氢转移的选择性有关,而不是
烷基化和齐聚。Mullen 等 [69] 采用 DFT-D 方法计算沸
石中的分散相互作用,表明活化能随氢供体或受体
取代量的增加而减小。参与氢转移反应物的同一性
以及催化速率对空间约束的依赖性仍然是 MTH 的
突出问题。
图 11 2-己基卡宾离子环化(B1)、己二烯的次级烷氧
甲醇脱水形成烯烃(CH 2 ) n ,然后不成比例地 [73]
基环化(B2)和己二烯的初级烷氧基环化(B3)
形成烷烃和芳烃,为此可以将烯烃与烷烃的生成比 Fig. 11 Cyclization of 2-hexyl carbenium ion (B1),cyclization
率定义成氢转移指数(HTI),用于定性推断沸石 from a secondary alkoxide of Hexadiene (B2) and
结构对氢转移速率的影响。但是,这种方法在描述 cyclization from a primary alkoxide of hexadiene
(B3) [73]
氢转移反应时依旧具有局限性,这是因为烯烃和烷
烃的数量和特性会随着反应进程的改变而改变,导 3.2.5 芳烃甲基化(Aromatic methylation)
致 HTI 的准确性很难得到保障,因此 HTI 只能定性 芳烃,特别是聚甲苯,在 MTH 催化中起着至
描述氢转移速率的平均值,而不能用于推断沸石的 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物种与烯烃一起作为 HCP
焦化或失活特征 [70] 。 循环的催化支架。Ilias 等 [74] 和 Mynsbrugge 等 [75] 在
3.2.4 环化(Cyclization) 甲醇与苯共进料实验中发现,苯涉及一系列的甲基
HCP 机理的两个循环路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化反应步骤,但产物中的芳烃掺杂着不同的 13 C 原
而是通过环化和芳烃脱烷基化将彼此相互关联。环 子来源,这表明芳烃甲基化不是甲苯形成的唯一途
化和芳构化反应是有关的,因为环烷烃和环烯烃不 径。与烯烃甲基化类似,芳烃甲基化也有两种机理:
是 MTH 反应的稳定产物,会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 (1)SMS 机理,甲醇或 DME 首先在 Brönsted 酸位
芳烃。烯烃的环化和芳构化有两种可能的途径:(1) 点上脱水生成 SMS,然后芳烃在 Eley-Rideal 机理下
烯烃先氢转移生成二烯和三烯,然后环化生成芳烃; 甲基化;(2)共吸附机理,甲醇或 DME 与芳烃在
(2)烯烃先环化生成环烷烃,然后氢转移生成芳烃。 Brönsted 酸位点形成共吸附络合物,并在单一协同
在这两种途径中,烯烃或环烷烃都作为氢供体,通 步骤中形成甲基化产物。关于表面甲氧基机理和共
过氢转移反应向其他烃类提供氢原子。Joshi 等 [71] 吸附机理的讨论见第 3.2.1 节“烯烃甲基化”,也适
在 QM/MM 理论水平上,研究了 1,5-环化和 1,6-环 用于芳烃甲基化。为了将第 3.2.1 节中的讨论扩展到
化路径的烯烃和二烯环化反应,发现己烯环化生成 芳烃,Mirth 等 [76] 用红外光谱和质谱表征技术,发
–4
甲基环戊烷具有最低的活化能,然而目前环己烷形 现在 473 K、10 Pa 真空条件下,H-ZSM-5 上的甲
成的环膨胀机理尚未有研究,因此还不清楚甲基环 苯/甲醇共吸附络合物,首先经甲苯解吸,再经甲醇
戊烷是否是苯的有利前驱体,环化如图 11B1 所示。 的不完全解析。甲醇在真空下的不完全解吸与表面
结果还表明,1,5-环化途径(图 11B2)比 1,6-环化 甲氧化的机制是一致的 [72] 。Svelle 等 [77] 进行了类似
途径(图 11B3)更加活跃,这很可能是由于 B2 途 的实验,观 察苯甲基化 过程中, Brönsted 酸位
–1
径过渡态的总电荷更高(0.848 a.u. vs. 0.770 a.u.), (3595 cm )的谱带保持不变,且未观察到 Brönsted
而且过渡态与醇氧之间的距离较长(0.305 nm vs. 酸位上的甲氧基,这与共吸附机制一致。
0.236 nm) [71] 。Dass 等 [72] 研究正己烷和正庚烷在催 3.2.6 芳烃脱烷基化(Aromatic dealkylation)
化剂上转化后的产物分布发现,C 1 ~C 5 烷烃以及 C 7 、 为了解释烯烃生成机理,人们提出了两种反应
C 8 芳烃有着显著的产率分布(两种产物的质量分数 途径:配对机制和侧链甲基化机制 [78] ,机理如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