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精细化工2020年第2期
P. 34
·236· 精细化工 FINE CHEMICALS 第 37 卷
脱烷基反应,导致烯烃甲基化途径在这些催化剂中 首先用命名法定性描述碳正离子的不同裂解模式,
占主导地位,生成富含 C 5 +脂肪烃的产物。烯烃甲 用于理解裂化速率的差异与烯烃尺寸和骨架结构的
基化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1)共吸附机理,甲 函数关系。Buchanan 等 [62] 扩展了该命名法,断裂模
醇和烯烃吸附在单个酸性位点上,并在单个协同步 式如图 10 所示。己烯裂解的主要方式是 2→2,而
骤中反应;(2)SMS 机理,甲醇或 DME 脱水形成 对于庚烯和 1-辛烯,分别为 2→3和 3→2。与 1-辛
SMS,再与烯烃反应后解析。烯烃甲基化机理如图 烯相比,2,4,4-三甲基-2-戊烯的裂解速度要慢 50 倍,
9 所示。 即使这种支链异构体能通过更有利的 3→3裂解模
式裂解,这一现象可能不是反应本身的原因,而是
由于该分子在催化剂上的孔道中受到扩散限制导致。
图 9 SMS 机理(左)和共吸附机理(右) [57] 图 10 C 8 异构体的不同 β-断裂模式 [62]
Fig. 9 SMS mechanism (left) and co-adsorption mechanism Fig. 10 Different β-fragmentation modes of C 8 isomers [62]
(right) [58]
共吸附机理要求甲醇和烯烃同时吸附在单个 Frash 等 [63] 在 B3LYP/6-31++G**理论水平上研
Brönsted 酸位点上。Svelle 等 [58] 对单晶胞 ZSM-5 进 究 3T 簇原子,发现了 1-丁醇和 2-戊醇 3 种可能的 β-
行 MP2/DFT 混合计算发现,甲醇的初始吸附能 断裂途径:(1)具有环状跃过渡态的一步反应;(2)
(–115 kJ/mol)比随后的烯烃共吸附强(乙烯为 具 有环丙 烷的 氢键过 渡态 的两步 反应 (途 径
–37 kJ/mol、丙烯为–53 kJ/mol),如果用 Si 骨架置 HBCP);(3)具有氢键过渡态的一步反应。计算
换 H-ZSM-5 上含 Al 原子单晶胞体,乙烯与甲醇的 表明,途径 HBCP 有着最低的活化能垒。在该途径
共吸附焓仅降低 2 kJ/mol。这一结果表明,乙烯共 中,环丙烷物种经历两个不同的 C—C 键的裂解,
吸附的主导因素是沸石孔壁上的范德华力,而不是 形成烯烃和醇盐。Hay 等 [64] 在 HF/6-31G*理论水平
Brönsted 酸位点上的吸附力。与醇类不同,SMS 物 上研究 3T 簇原子,探究了支链对 β-断裂的影响,
种由于缺乏 β-H,因此不能像烯烃一样参与吸附反 发现 2-戊醇 β-断裂的活化能垒比 2-甲基-2-戊醇的高
应。SMS 是稳定的中间产物,原位红外光谱不对称 20~25 kJ/mol,表明支链越多越有利于烯烃裂解。β-
−1
拉伸和对称拉伸的波段分别为 2980 和 2968 cm , 断裂速率是决定轻烯烃组成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
13 C MAS NMR 化学位移信号为 56 [59] 。Dahl 等 [60] 二次反应的普遍存在,如烯烃齐聚和脱氢环化,阻
研究了 673 K 下 H-SAPO-34 上的烯烃甲基化,甲醇 碍了对 β-断裂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与乙醇共进料,在反应初期(<40 min),质量分数 3.2.3 氢转移(Hydrogen transfer)
20%的丙烯来自乙烯甲基化反应,质量分数 24%的 氢转移是一种双分子反应,涉及氢原子的夺取
反式 2-丁烯来自丙烯甲基化。丙烯和反式 2-丁烯的 并由碳鎓离子的过渡态调节,其中氢原子在吸附的
低产率表明,烯烃甲基化不是丙烯和丁烯形成的主 表面醇盐和环烷烃或烯烃之间转移。根据密度泛函
要途径。 理论(DFT)计算推断,支链烷烃比直链烷烃更容
3.2.2 烯烃裂解(Olefin cracking) 易发生氢转移,这是因为生成的碳鎓离子过渡态更稳
烯烃裂解的机理是烯烃首先被分子筛的 B 酸 定,具有叔烯丙基的烯烃相比于支链烷烃是更好的
活性位点质子化而生成醇盐中间体,然后醇盐中间 活性氢供体,因为它们能更有效地使正电荷离域生成
体 β-裂解生成较小的烯烃和较小的醇盐,最后较小 更稳定的碳鎓离子 [65-66] 。
的醇盐再解吸裂解形成另一个烯烃和质子,后者重 DFT 在阐明氢转移步骤的机理方面起到了重要
新回归分子筛而形成 B 酸活性中心。Weitkamp 等 [61] 作用。Kazansky 等 [67] 在 MP2(fc)/6-31+G*/HF/6-31G*